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梁山伯”化蝶而去 越剧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去世

2017年03月30日 09:10:46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张磊

  近日,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去世,享年93岁。

  她是谁?

346788186182949480.jpg

  范瑞娟,女,别名范竹山,1924年1月6日出生,浙江新昌县黄泽镇(今属嵊州)人,越剧范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

  那些年,你迷恋的梁山伯

568017528714736717.jpg

  1953年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袁雪芬(左)饰祝英台,范瑞娟(右)饰梁山伯

  祝英台: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
  梁山伯:弟兄二人出门来,门前喜鹊成双对。从来喜鹊报喜讯,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归。
  祝英台:出了城,过了关,但只见山上的樵夫把柴担。
  梁山伯:起早落夜多辛苦,打柴度日也艰难。
  ——《十八相送》选段

  提起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得不说范瑞娟。

  范瑞娟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

  1945年1月29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首次演出《梁祝哀史》,1953年10月,越剧彩色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获1949-1955优秀影片奖。

  她的唱腔淳朴,嗓音宽厚,台风稳健大方,在舞台上“男子气概”十足。

  她创立了越剧流派中的“范派”艺术。唱腔在继承男班“正调”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名家的唱腔音调和润腔处理,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她与琴师合作,大胆吸收京剧“反二簧”曲调,首创了优美、抒情的“弦下调”,成为显示流派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越剧的声乐艺术。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