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进入鲁迅的世界 才能学会中国最智慧的思维方法
孙郁:进入鲁迅的世界 才能学会中国最智慧的思维方法
2016年09月28日 10:29:56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吴菲
受鲁迅的影响,对死没有恐惧感
记者:昨天一个朋友说:“我大学毕业就读孙先生写鲁迅的书,现在他还在写呢?!”
孙郁:我可能是国内写鲁迅比较多的一个人。关于鲁迅的书出了有十本了吧。
记者:就是因为毕业到鲁迅博物馆去工作的缘故吗?
孙郁:我是因为“文革”的时候没有书读。1966年“文革”我正好9岁,上小学三年级之后就“革命”了,在农场、工厂劳动。
那时候只有马恩列斯和鲁迅的书是可以看、可以不烧的。我父母都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生。所以我们家有教材,也有书。小时候家里鲁迅的杂文集、小说集都有,还有《联共(布)党史》,但我最喜欢鲁迅的东西。
那是在大连郊区一个小镇,叫复州城。我在那个小镇里生活。红卫兵造反,父母都被关起来。后来父亲下放到一个农场劳改。我妈妈是中学老师,她们学校那个图书馆居然没被烧,完整地保留下来了。只有那个学校的书没有烧,真是奇怪。别的像北京我的同龄人,他们小时候都看不到书,都烧掉了。
岁数小,看鲁迅那些小说、散文也看不懂,但是很深的烙印打下,那种惊恐的感觉给我印象特别深。
记者:惊恐的感觉?
孙郁:就是“死”啊。鲁迅小说和散文里弥漫着那种“死亡气息”。所谓“死亡气息”就是鲁迅特别能表现人性,对生命的摧残。后来一看周围,不就是这样吗?当时现实中我们一些老师被抓起来杀了,还有跳井自杀的邻居,小镇死了很多人。那感觉是完全一样,觉得鲁迅写的就是我那个小镇。
记者:作为孩子不害怕吗?
孙郁:看了那么多死人都不害怕了。我去年手术,他们都以为我得癌症了,所有人都很急,就我踏踏实实的。我说我小时候就读了很多死亡的书,后来对死亡哲学也感兴趣,也去读过,受鲁迅的影响。所以对死没有恐惧感。可以平静地死去,人生就是这样嘛。
所以我觉得鲁迅给我的一个最大的财富是,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以坚忍的毅力去战胜它。即使我做不到,但心向往之。至少研究鲁迅的很多人,包括钱理群他们都是这样,遇到困难能顶住,坚持自己一个道德底线。研究鲁迅的人,用现在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的话讲:没有一个歌颂“文革”的。真正的鲁迅专家,这是共同的底线。研究鲁迅的人,他们有共同的操守、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09-26《免疫》像是一片浪潮
- 2016-09-14杭州:诗礼山南 风雅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