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孙郁:进入鲁迅的世界 才能学会中国最智慧的思维方法

2016年09月28日 10:29:56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吴菲

  鲁迅研究有时在民间热烈非凡,有时被高高置于象牙塔里。它也曾被弄到吓人的地步,亲近政治,陷于各类风潮。其实按鲁迅心性的特点,及文本的形态,把它神秘化、政治化和学院化都是有问题的。

  人物的历史面貌,尤其难以还原。我常常想起鲁迅的样子,对比一下民国文人的感觉和我们今人的视觉,就很是不同。先前鲁迅的面孔颇有人气,不像后来那么严肃的样子。陈丹青说鲁迅的样子好看和好玩,是有眼力的夫子自道。鲁迅的形象被正襟危坐化,大概是他死后的事。那些过多的陈述,是与心性疏离的,和鲁迅生命的热度也是远的。

  ——孙郁《私人语境里的鲁迅》

  《鲁迅遗风录》是孙郁先生的第28本书,9月刚刚面世。

  “2016”之于鲁迅,是个有说道的年份——前天,9月25日,是他诞辰135周年;而24天之后,10月19日,则是他逝世80周年。

  “生于秋时而逝于秋时”,这是鲁迅诞辰100周年时,孙郁尝为之的歌咏。35年过去,孙郁自己已经59岁,刚从去年一场大病中全身而退。他选择把这本新著题献给“鲁迅逝世八十周年”——秋天是丰盛的意象,他和世界仍在生长。

  “鲁迅是人们最熟悉的名字,又是最陌生的人。我们几代人,都不太容易理解他,那原因是在不同的语境里。现在研究鲁迅的,主要是中文专业的老师,鲁迅形象,也多是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里面的话语塑造的。这有很大的问题。”找来孙郁先生2015年的《民国文学十五讲》做功课,《鲁迅的暗功夫》一文开篇这两句话,令自认“现代文学学渣”的我感到莫大的安慰,也才有了继续这个选题的勇气。

  19日下午2点,晴空朗照,在鲁迅博物馆的《鲁迅遗风录》出版座谈会上,孙郁先生鹤发慈颜,全程埋头做笔记,只谦谦几句开场白明言心意:“我曾经说过,我们现在在用鲁迅最讨厌的方法解释鲁迅,而且是用鲁迅不喜欢和讨厌的词语方法来描述。鲁迅当年想要颠覆的话语,不但没有抛弃掉,反而成为解释鲁迅的话语。这个问题说不清楚。我和鲁迅的弟子以及他研究者们的文本相遇时,发现每个人对鲁迅的研究不一样,为什么这样?我想梳理这个问题。”

  再次见面是22日下午4点半在中国人民大学,他正为第二天将开幕的“2016鲁迅文化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忙碌。一个小时访谈后出来,满目秋草和青春学子的身影,校园广播年轻的声音在余晖里飘来荡去。怀抱着《鲁迅遗风录》和《民国文学十五讲》慢慢走过,曾经之于我全然“一团迷雾”的鲁迅,第一次让我有了去重读、去了解一个时代的愿望。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