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寒门学子进得了名校,抹不去贫困烙印?

2017年02月10日 07:43:31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

  光明网在2015年做过一期关于“农村学子在北大”的报道,提到农村学子进入名校以后,会凸显出两个短板: 一个是英语水平 和城市学生差距较大, 另一个是研究性学习上表现欠佳。

  长期以来应试英语的教育,会让农村学生对于实用英语的掌握比较欠缺。而如果在高中又缺乏综合性研究的训练,他们刚进入北大的时候,就会有明显的不适应,在表述和表达能力上都会与城市同学显著差距。

  但这些学习成绩上的差距,都可以通过努力来逐渐拉平。因为农村学生特别勤奋,能吃苦,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也比较强,他们的成绩都会因为自身努力而慢慢上升,缩小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如此一来,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进入名校的基本费用,可以通过学校的相关政策得到解决。而且成绩也可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似乎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成为名校的一员了。

  但正如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成长历程一样,这些孩子进入名牌大学以后的生活,也往往会比从小衣食无忧的同龄人艰难一些。

  事实上,他们的一路成长,都在感受与同龄人的巨大差距中度过。对现实的无奈,和无法抹去的自卑,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被家境小康的学生占绝大比例的名校录取,对他们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的一件事。

  即便进入名校,贫困烙印也难以抹去

  寒门学子的喜与忧,以及他们与城市同学的差别,从进校之初就开始凸显了。

  我们看一个孩子的故事就知道了。

  他叫做小A,从中国某国家级贫困县考到了清华大学,这还是受益于2012年国家出的一项“专项计划,即为了增加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2012年起,以本科一批高校为主,每年专门安排一万名招生名额给特困地区。这个“专项计划”,自2012年实施至今,就使18.3万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进入了重点大学。

  2012年,复读了一年的小A碰巧赶上了“专项计划”的出台,以低于清华大学在该省分数线30分的成绩,被清华录取。那一年,还有30名同样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学生,和小A一起来到了清华。

  小A是他们家乡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孩子,尽管全村人都很穷,但都杀鸡宰羊予以庆贺。小A出发去北京前,大家还纷纷拿出不多的钱塞给他。

  这都让小A感到,这份荣耀,既是沉甸甸的希望,也有摆不脱的压力。

  除了给予一定的助学金,学校还为了让小A这样的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为他们安排了“双导师”制,以及与著名校友“结对子”等,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扰。

  尽管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但小A还是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天,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格格不入。

  在他心里,考上清华的荣耀感,就此结束在清华校门前。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