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学子进得了名校,抹不去贫困烙印?
寒门学子进得了名校,抹不去贫困烙印?
2017年02月10日 07:43:31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
表面看来,一同考入名校的寒门学子和城市学生,都来到了相同的终点,但他们难免在未来面临不同的新起点。不过,依旧有很多,出身贫寒、经过一番拼搏努力,获得学术、商业和社会成就,摆脱贫苦的家庭命运的人。
《中国青年报》在2015年的一篇报道中,曾引述过一位清华大学学生在知乎中,“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吗?”这个问题下的答案,里面描述了清华大学本科生的典型形象:
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答案中还提到,清华老师专门做过调查,发现这样的现象: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也就是说,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这个结论,应该也是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的。
相比之下,农村学子上名校,在今天的社会经济状况下,似乎已经是越来越难的一件事。
时下网络上的很多书籍和文章,也在讨论同样的问题,还有研究得到过如下的结论:
家境相对较好的家庭,因为父母有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及较为丰富的物质条件,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就更加有方向、有力度,也比较容易将孩子送入好的大学。
而相对贫困的家庭,以及很多农村家庭,因为父母自身的水平局限性,和家中资源的匮乏,无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帮助。如果孩子想考上好大学,需要自己付出更艰辛的努力,考入名校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要想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仅仅努力学习是不够的。孩子的成绩里面,还要加上家庭的一部分,即:父母自身的教育水平、眼界阅历、对时局的把控力度,以及物质条件、软性资源、教育参与度、对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等等。而这些,显然是对于家境相对较好的家庭更为有利。
所以,现在与之相关的讨论愈演愈烈,人们似乎也更加肯定,寒门学子越来越难以与城市中产家庭的同辈抗衡。
但我想说,这并非就意味着寒门学子就再也无法成为名校的一员。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学为了促进学生的社会阶层多元化,也为了增加社会阶层流动性,会有意识地提高农村学生的比例。
比如,北大会在其“筑梦计划”、“博雅计划”、自主招生等录取中,对农村考生进行政策倾斜,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助学金和部分生活学习用品。2015年,北大的农村学生比例是19.14%,已经实现逐年连续增长。
2016年,北大、清华、人大等9所在京重点大学,继续针对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考生可得到清华大学最高降分60分的录取资格,而获取北大入选资格的考生,可获得的最高优惠条件,是录取分数线降至当地一本线。
另一方面,尽管家庭资源较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每一年高考后的录取情况表明,仍有寒门子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获得优异成绩,博得名校青睐。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2-09眼科门诊患者扎堆
- 2017-02-09鸡年画鸡
- 2017-02-09“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
- 2017-02-09假期玩疯了 一提上学就生病?
- 2017-02-09孩子假期玩疯一上学就病?支招应对开学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