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试水河权改革:原先没人管 承包有人争
丽水试水河权改革:原先没人管 承包有人争
2016年11月04日 14:16:47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江南
回乡小老板嗅出村里小河商机
依河致富,河道承包才能走得远
“包河到户”,河道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在外办厂多年的王福庭去年清明回老家青田县章村乡吴村扫墓,见多识广的他不禁琢磨上了这些新词,由此成为河权改革最早的承包人之一。告别了自己经营十几年的模具厂,重回故乡,卷起裤腿,一头扎到河边工地,一忙活就是一年多。
“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伙伴,有在外办厂的,有开小宾馆小超市的,回村里大家碰面聊天时感叹,人家乡村旅游搞得那么好,论条件我们村也不差,可以试试。”大伙儿商量,要做就规规矩矩地做,合伙成立个公司来开发旅游。王福庭实在肯干,被大家推出来牵头。
就这样,15个股东入股的君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了村里3公里的河道,准备好好干一番,把吴村当作一个整体景点推出去。
如今,沿着吴村河岸的防洪堤一路徜徉,清澈见底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翠竹。只有从河边观水亭里几幅展板照片上,才能看到原先河道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的旧模样。
河边竖着一块“承包河段公示牌”,“承包人”一栏写着王福庭的名字。这几天,他正在河边工地盯进度。以前村里避火用的小水塘里陈年垃圾成堆,现在要彻底清掉,改造成景观鱼塘。边角空地也利用上,添置锻炼器材,变成健身场。不远处,刚整饬好的休闲观光采摘园,已种下了蓝莓、红心猕猴桃。
今年5月,村里头回办起“休闲钓鱼节”。五色的遮阳伞、各式的钓鱼椅沿河两岸排开,各地闻讯而来的100多名钓鱼爱好者,过足了溪钓的瘾,大赞溪水的清。6月,村里开了“美丽乡村”运动会,一下来了600多位客人,沿着河岸比长跑、赛自行车。
“村里还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动静,多少年了都在盼着这一天。”同村一位老党员感慨不已。王福庭请老人给新建的观水亭起个名字。老人说,就叫“圆梦亭”吧。
既然成立了公司,投入产出也得算算账。3年12万元的承包费,加上河道整治、景观和配套设施建设、民宿改造,目前已投入200多万元,都是公司股东筹钱凑拢来的,而旅游收入才刚刚开了个头,只够维持日常开销。“我们都不是大老板,投进去的是自己的辛苦钱。”王福庭说得实在,“现在还谈不上收益,我们想着先把环境弄漂亮点、设施弄完善点,将来才能留住客人。乡村旅游搞好了,对村里人、对股东们才有个交代。”
群众得实惠、承包人有回报,河权改革才能走得远。政府部门不指望从承包改革中赚钱,放在第一位的是生态效益;而对承包主体、河道所在的乡村来说,希望依河致富,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丽水市河道管理所所长陈国平是个脚底沾泥的“老水利”,在他看来,如果要在更大范围推广河权改革,关键是如何在保护河道的同时,让承包者找到盈利点。针对山区小河道的特点,水利部门送去石蛙苗、鱼苗和养殖技术,引导当地搞一些既卖得出价钱、又适宜天然环境的项目。
为了调动村民积极性、提高村民认可度,有的地方还将承包收益反哺村民,利益共享。署网村去年拿到3万元的承包款后,村里再补上1万多元,按户籍人口均分,给每位村民上了一份医疗保险。徐定忠的得水濒危野生鱼专业合作社主动提出,把10%的股份无偿转给村里,今后有了收益每年分红。
河权改革带来碧水映村。不仅水环境在变,村庄面貌在变,农村经济发展在变,村民的观念意识也在变。
吴村50多岁的村民王建庭在村里修河堤的工地上转悠,看见有砌石块、栽树苗的活,赶紧搭把手。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以前随手往河里扔垃圾,也没觉得不好,“现在不一样了,河弄清爽了,环境漂亮了,大家的腰包才能鼓起来”。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02继“包产到户”后,中国农村又一次迎来...
- 2016-11-013年后,绍兴全市崛起108个美丽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