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我们筹款的“初心”是否还保持着

2016年10月10日 15:54:32 浏览量: 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菅宇正 王会贤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 康晓光:

  筹款之时,勿忘初心

  “筹款的最终目的——筹款人为什么筹款,说直接点也就是我们筹款的‘初心’是否还保持着,尤为值得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在“2016国际公益慈善筹款大会”上说道。

  “筹款培训,一方面应该真正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深度开发真正适合的募款手段、技术。另一方面,筹款培训,要更注重价值观、文化理念的培训。因为在目前,很多慈善基金会在筹款过程中,越来越出现非常商业化的字眼,如:大额捐赠客户、散户、客户满意度等等,而真正受助者的需求却不再成为重点,这与慈善组织的初衷是相悖的。慈善组织筹款是必要的,但是慈善组织筹款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受助者的真正需求,是要解决一类社会问题。因此,筹款为了谁、为了什么,应该是最为重要的,而不是将筹款作为唯一价值导向,不应该让金钱支配行动。”

  国际“益人”:

  我们同样受信任危机困扰

  目前,随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对我国公益机构的善款使用反馈及运作透明度不断提出质疑和更高的要求,而这样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普遍存在。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公众捐赠资金流向了慈善类基金或慈善信托,而不是直接捐赠给慈善组织,原因就是因为目前美国的公益机构在募捐款项的使用方式及后期信息反馈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比如在美国有一家专门从事为战争中受伤的人员提供帮助的公益机构,全年筹资后有1700万~20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各种会议和机构运作支出,与其用于受助者的资金近乎持平,这让很多公众无法接受。此类无法达到捐赠人预期以及信息反馈不够的问题,会导致公众对公益机构信任出现动摇,这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公益筹款人协会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Penelope Cagney说道。

  而同样的问题在英国也存在,英国最大的面对面筹资公司HOME FUNDRAISING联席总经理Dominic Will坦言:“从电话筹资到面对面筹资,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公众形成一种自愿、主动、持续的捐赠意识,例如,固定每个月从其银行账户扣除一定资金捐赠给慈善组织。如今,公众意识已经形成,我们的筹款金额也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筹款成本也不断攀升,而面对公众对资金使用的迫切需求,出现了断层。类似2015年一位老人因逼捐而自杀的事件,在凸显出英国监管部门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让公众对公益机构的信任因此受挫。”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