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筹款的“初心”是否还保持着
我们筹款的“初心”是否还保持着
2016年10月10日 15:54:32 浏览量: 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菅宇正 王会贤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郑功成:
慈善离不开政府
“中国的慈善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跨界合作为大背景的时代,就政府和慈善事业而言,政府的公益事业、社会福利事业是要受制约的。而慈善事业如果离开了政府的支持,成为一个自生自灭的领域,它恐怕是无法真正成长起来的。所以即便是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也应该是一种合作的机制。应该是一种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机制。”在“国际公益峰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说道。
郑功成还表示,在当下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坚持两个尊重:其一,尊重慈善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1.自愿性、志愿性;2.民间性,即慈善事业是建立在民间捐赠基础上的,政府与慈善组织不应该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应该是伙伴合作的关系;3.开放性,即社会化,通过社会化的机制来成就现代的慈善事业。再者,尊重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将乐善好施作为一种美德、文化传承至今,是将其作为个人积德、修身的一种行为,它距离我们所期望的慈善事业中互为他人的社会行为还有一定距离。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而否定它,因为它是当下中国的基本国情,应该立足国情,推动个人慈善认识、推动社区慈善发展,达到共建共享,才能真正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卢德之:
以共享精神来治理资本
“十多天前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各国的首脑们对全球发展形成了许多共识,概括起来就是这两个关键词:资本、共享。”卢德之说道,“我认为资本的运行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以前应该说它是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到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的中叶,那是对资本进行约束的阶段,比如说福利国家政策等等;进入了21世纪,应该提出治理资本阶段,既要有物理治理,也要有精神治理,特别是要有目标治理,这个目标治理就叫以共享来治理资本。如何共享呢?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强制共享,比如说税收制度、遗产税、高消费税等等,还有一种是自愿共享,那就是我们讲的慈善。让慈善作为共享的手段,作为共享的一种路径,它是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过程。”
卢德之表示,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与共享才是人类发展的主旋律。也就是说“经济+精神”才能构成社会的主旋律。同时还应有更宽的视野,追求发展的同时,更应该考虑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模式。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 刘文奎:
贫富差距的根源
贫富差距的根源,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看来,在于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的现代资本机制。这一机制将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资本可以一直拥有最好的资源、人才、技术,而没有资本的人始终无法得到提升,最终造成富者更富、贫者更贫。
政府税收机制作为社会第二次财富分配并没有发挥其在解决贫富差距方面应有的作用,因此,慈善事业开始不断发展壮大,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今,社会企业又被人们寄予厚望,希望解决那些尚未根除的问题。刘文奎认为,社会企业就是社会影响力投资的一个结果或者成果,与企业的不同点有三:
1.资本去向——社会企业属于社会投资,产生的资本增值部分形成的是社会资本、公共财产,不再是私企私人资本的累积;
2.业务范围——社会企业道德底线更高,在守法的同时以不产生社会问题为底线,不同于私企的“无禁止即可为”;
3.成功的标准——社会企业的成功标准是彻底解决一类社会问题,而并非私企单纯的经济利润。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0-09用健走筹集公益基金15万元
- 2016-10-09《慈善法》时代慈善行业发展圆桌论在京...
- 2016-10-08给独居空巢老人免费送豆浆机
- 2016-10-06宁波成立微爱网络公益联盟
- 2016-05-26掏出百万道德基金的公务员,你想认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