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的百年回眸
新文学的百年回眸
2017年01月04日 10:10:21 浏览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陈彧之
胡适日后坦言这样的诗存在很大的缺陷,即为了形式上的工整,“不能不时时牺牲白话的字和白话的文法”,这便与他提倡白话文的主张相背离了。他意识到白话诗必须脱离格律体,走向自由体,一首诗可长可短,不必只能是四句或八句,一行诗也可长可短,不必只能是五字或七字,诗人怎样想就怎样写,不必再因形式剪裁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于是在《尝试集》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诗句了:
今天风雨后,闷沉沉的天气,
我望遍天边,寻不见一点半点光明,
回转头来,
只有你在那杨柳高头依旧亮晶晶地。
——《一颗星儿》
《尝试集》出版后的第二年,郭沫若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女神》不仅是一部白话自由体诗集,而且是一部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诗集。今天的读者依旧能够感受到《女神》所传递出的大破大立、无畏无惧的澎湃激情。我们且看这几句诗便能有此体会:
姊妹们,新造的葡萄酒浆
不能盛在那旧了的皮囊。
为容受你们的新热、新光,
我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女神之再生》
《女神》不仅是郭沫若天才的创造,也是“五四运动”之后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新文学不仅是语言上的新,也是内容与思想上的新,这两者缺一不可,因此闻一多说《女神》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新诗。
在白话小说领域,鲁迅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而它对“吃人的礼教”的批判也正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狂人日记》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新的,如果注意到它的写作时间就在胡适、陈独秀提倡新文学的第二年,我们就不禁要对鲁迅的超前肃然起敬了。在《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又接连创作了十多篇小说,最后结集成《呐喊》与《彷徨》,在他的努力下,白话小说迅速走向了成熟。
如果从1917年算起,新文学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对于一个人而言,一百年太久,但在悠长的中国文学史中,新文学还很年轻,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还需要诞生时的那种蓬勃生气与创造精神。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2-30长篇小说《北鸢》“高平曲折,皆成山水...
- 2016-12-16从书馆出发 20岁的他走向文学巨擘
- 2016-12-20百年始知翻译难
- 2016-12-12反腐道路上的“文学灯塔”:他们为何关...
- 2016-12-12贾平凹:文学永远关心的是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