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从书馆出发 20岁的他走向文学巨擘

2016年12月16日 15:52:41 浏览量: 来源:浙江新闻APP 作者:李月红

  新书书封

  1916年,一个名叫沈德鸿的桐乡年轻人走进上海商务印书馆,成为一名普通英文阅卷员。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这位已经以笔名"茅盾"闻名于世的作家这样说:"我如果不是到上海来,如果不是到商务印书馆来工作的话,可能就没有自己文学上这样的成就。"

  "创造生活",是这位浙江文人的毕生创作写照。12月初,为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由中国茅盾研究会、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茅盾;商务印书馆;中国现代文化转型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浙江学者钟桂松新作《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同步出版面市,459页研究成果讲述了在这十年间,这个20岁的浙江年轻人从一位进步青年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从一位童话作者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

  前不久,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这样说:"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本书的出版,则为茅盾走上"创造生活"文学道路的动力和起源进行了严谨详实的探究,填补了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如果没有茅盾与《小说月报》,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进程将延缓"

  "没有商务印书馆这个平台,就没有革命家沈雁冰,也没有文学巨匠茅盾,更没有他为中国革命和人类文化做出的重大贡献。"序言开篇,钟桂松这样定义茅盾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十年经历。

  钟桂松,作为茅盾的同乡,曾任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几十年来,他长期埋首于以茅盾为主的现代文学研究,新版《茅盾全集》(42卷)的主编,《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是他研究茅盾的第17本著作。

  1916年8月,时年20岁的沈徳鸿通过其表叔卢鉴泉的引荐,拿着商务印书馆北京分馆经理孙伯恒先生的介绍信,到商务印书馆请见张元济。他向门房这样自报姓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鸿,翩若惊鸿的鸿。" 百年前的这个有趣细节,映射了这位年轻人的志趣和抱负。

  在商务印书馆,沈德鸿先在函授学社当英文阅卷员。不久,其才华得到馆内高层的认可。1920年11月初开始,茅盾接任《小说月报》主编。在了解《小说月报》存稿情况以后,他提出三条"上任条件";一是杂志现存稿子全不能用;二是原来的四号字印刷全部改用五号字;三是馆方应给予全权办事的权力,不能干涉杂志主编的编辑方针。

  这是一个新文化战士的基本立场:旧稿一篇不用,意味着与旧文学的决裂;字号改小,增加了发稿量,吸引年轻读者,扩大了新文学阵地;第三条则为实施杂志全面革新的关键,让新文学家不受干预地在这个阵地上发表作品。

  至此,茅盾迅速擎起新文学的大旗。从1921年到1922年,茅盾共编了二卷二十四期《小说月报》以及"俄国文学研究"等号外;同时,"五四"以来的老一代著名作家,像鲁迅、叶圣陶、冰心、王统照、郑振铎、胡愈之、俞平伯、徐志摩、朱自清、许地山等,都与《小说月报》有过密切的关系。革新后的《小说月报》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主要阵地之一,而茅盾本人也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力量。

  "如果茅盾没有进入商务印书馆,如果没有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肯定会延缓。"钟桂松认为。在论坛上,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也秉持了这样的观点,"就茅盾的事业来说,在商务印书馆期间,他跟文学研究会建立了联系,跟当时北京的鲁迅、周作人建立联系,从而开始从文学上进入主流。"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