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馆出发 20岁的他走向文学巨擘
从书馆出发 20岁的他走向文学巨擘
2016年12月16日 15:52:41 浏览量: 来源:浙江新闻APP 作者:李月红
矛盾手记
"他是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作品里有生活,有人生,有时代洪流"
研究茅盾,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是他的职业编辑与政治活动家身份并重,这是他在文学生涯中践行"创造生活"不可忽视的关键。文学的社会担当、作家艺术家的政治参与,在茅盾和其作品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
早在1920年1月25日,茅盾就发表了《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提出"为人生"的文艺思想,他说:"我以为新文学就是进化的文学,进化的文学有三件要素:一是普遍的性质;二是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三是为平民的非为一般特殊阶级的人的。唯其是要有普遍性的,所以我们要用语体来做;唯其是注重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所以我们要注重思想,不重格式;唯其是为平民的,所以要有人道主义的精神,光明活泼的气象。"
在茅盾看来,"为人生"必然是投入时代洪流中去,去合作,去创造。"这十年里,他从翻译起步,从翻译国外文艺作品、国外的文论、政论里面,他逐步认识了解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了共产主义,最终成为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钟桂松认为,这也可以解释在现代文学作家里,茅盾是建党前就较早加入共产主义小组的原因。
1919年底,茅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在《共产党》等报刊上翻译发表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作品。同样,这些翻译活动,给茅盾思想予深刻影响,他曾说,"通过这些翻译活动,我算是初步懂得了共产主义是什么,共产党的党纲和内部组织是怎样的"。他还根据自己掌握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和理论,在《自治运动与社会革命》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的前途只有无产阶级革命。
1927年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茅盾重新回到文学世界。他用四周时间完成了小说《幻灭》,刊发在当年9月出版的《小说月报》上,作者署名为茅盾。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笔名的第一次呈现,意味着沈雁冰从文学评论家、职业政治活动家的身份角色,转变为从事文学创作为主的现代作家。
1933年1月,长篇小说《子夜》出版,瞿秋白高度评价誉其为"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在小说手稿上,上面写着题目为"夕阳",并横排写下"In Twilight"以及四行英文表述的故事定位。"《子夜》原名叫夕阳,手稿是夕阳,出版的时候改成子夜。'夕阳'只意味着旧中国日薄西山,象征着被世界列强吞噬的状貌;而'子夜'是深夜11时至次晨1时之间,既是最黑暗的时候,又是黎明的前奏。黑暗到来了,光明就不远了。"钟桂松认为。
在茅盾看来,政治对文学创作而言,不是一种外在的、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构成了一个时代文学的基本面目。包括《子夜》《林家铺子》《蚀》三部曲等长篇小说,茅盾作品的史诗性特征,涵盖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历史全貌,被誉为"中国社会革命的通史"。他倡导和实践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推动了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茅盾本人,也由此成为中国一代现实主义文学宗师。
这个从乌镇小镇走出来的有志青年,在商务印书馆接受了十年的文学起步熏陶,从树起现代文学的丰碑成长为共和国的文坛保姆,茅盾始终站在时代进步的前沿,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家。2017年是新文学运动100周年,在这样的时间节点,茅盾研究再添浙学硕果,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回到新文学的初心上去,回到茅盾那一代先驱者的初心上去,推动浙江文化强省建设,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2-16东野圭吾颠覆性新作《拉普拉斯的魔女》...
- 2016-12-15中国网络文学,冲出国门闯世界
- 2016-12-15金宇澄新作《回望》:20世纪中国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