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为什么能位列中国四大美人之首
西施为什么能位列中国四大美人之首
2016年10月26日 15:38:33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
那么,西施的归宿究竟如何?《越绝书》记载:“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吴越春秋》也说,吴亡后,范蠡带着西施“乘扁舟游五湖而不返”。她与范蠡驾一叶扁舟,凌波蹈浪,翩然而去,两相厮守。
至于民间传说更多。东钱湖是浙江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当地至今盛传当年范蠡携西施隐居于此,将富可敌国的积蓄埋藏于湖中,这也是“东钱湖”名字的由来。
对这个尾声,质疑者历来也不少。冯梦龙编著、蔡元放修订的《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三回“诛芈胜叶公定楚,灭夫差越王称霸”就写道:“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小说随后评点“西施归范蠡”之说不可能:“按范蠡扁舟独往,妻子且弃之,况吴宫宠妃,何敢私载乎?”
然而,人们通常还是更愿意相信那个喜乐的版本——西施与范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样的收束,算是对她艰险的潜伏生涯的回报吧?让我们这些2490多年后的旁观者,也多少感到心安与平衡。
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人们认定,西施盘桓吴宫的岁月,是一种牺牲。以柔弱之身,承载家国重负,既有无法言说的惊惧,也有对故土和范蠡难以割舍的思念,或许,还有对夫差混合着复杂情感的不安与内疚。
这些足以将神经撕扯、搅拌得崩溃的紧张焦虑,无论她的白昼如何深陷绮罗珠玉之林,无论她的晚间如何夜夜响彻笙歌,都无法轻易挥散。虽然夫差大兴土木,特意为她营造的馆娃宫精美堂皇、富丽绝伦;虽然夫差别出心裁在宫殿构筑的“响履廊”,使得西施每一次轻移莲步,楼阁台殿都回旋着清澈空灵之声;虽然夫差为她建造的人工湖群芳争妍、锦帆点点……但,心事驳杂厚重,如乱石横陈,这些豪奢、享乐能否让她真正舒展眉头?当然也可以说,西施有另一层欣慰:毕竟,令夫差挥霍糜费、少理国事,正是她赴吴的重要任务。
所谓佳话,往往是一路朝着简洁、轻快的旋律靠拢的,它们像孔洞大而稀疏的筛子,将某些善意的质疑和难耐推敲的细节,通通漏掉了事。比如,西施潜伏吴国数年后归国,她曾经心乱如麻,满腹纠结,又亲历玉碎宫倾和夫差的溅血而亡,红颜难免憔悴,心情也不免残损;而以范蠡的身份,帷幕后、枕席间都不可能虚位以待,这些年来,他的心上和身边,增添了多少情爱或情欲的插曲?这一对浑身积满风尘的旧人,会用怎样复杂的眼光彼此相视?还能够波澜不兴地重新牵手吗?
不过,这些大煞风景的怀疑、计较,都被更快意更热烈的后续故事,干脆利落地覆盖了——范蠡在完成灭吴大计、离开越国后,居然成为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这真是大快人心。《史记·货殖列传》载:“朱公(范蠡离开越国后改名易姓,称朱公)以陶(今山东定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因为范蠡,“陶朱公”成为大富豪的代名词。这个故事的美妙之处更在于:范蠡不仅成为巨富,还乐善好施,富而且仁,富而“好行其德”。
所以,西施最终与范蠡重逢、携手隐身江湖这种结局,是万众一心、顺水推舟达成的共谋。它的确很能告慰人们曾经的揪心与不忍,最符合大众期冀大团圆的心理。这个被民间智慧和民间温情浸润、琢磨了千百年的版本,涵盖甚广。国家大义,儿女私情,被一网打尽: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忍辱负重、得偿夙愿;一对饱受离别之苦的爱人历经曲折终于团聚;一代君王卧薪尝胆,依靠群贤辅佐反败为胜……它昭示人们,所有磨难和艰险都可能翻越,而那些百转千回的念想,终将实现。
或许,正因为现实生活往往残缺、破败和黯然,人们才需要大团圆故事的大俗大喜,来照亮枯索、泛黄、晦暗的心境。
也因此,山重水复之后柳暗花明的西施传说,在四大美人的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