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为什么能位列中国四大美人之首
西施为什么能位列中国四大美人之首
2016年10月26日 15:38:33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
紧邻诸暨的萧山市博物馆收藏有东汉铜镜,上面镌刻了几组吴越交锋的关键人物,画像旁注明了勾践、夫差、伍子胥的身份,有两个盛妆女子,却只含糊地称为“越女”。其中的一位,会是西施吗?
司马迁的《史记》给了不少篇幅给越争霸以及夫差、勾践、范蠡、伍子胥等,仅有寥寥数笔提到越国的美人计:“勾践献美人、宝器于吴王。”在成书于汉代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里,西施正面亮相。《越绝书》的外传《记地传》第十条《美人宫》讲述,勾践从苎萝山挑选了美女西施、郑旦,在献给吴王之前,预先在美人宫培训她俩。《吴越春秋》将故事讲得更有声色:勾践十二年,越王对大夫文种说:听闻吴王淫而好色,不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文种很赞成,建议越王挑选美女送给吴王。越王于是派人去苎萝山中选来两位“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精心培训三年后献给吴王。这两本书史料丰富,后一本被学者们认为掺杂了一些逸闻传说。
西施的故事,早年很是依稀模糊,但被国人志同道合地不断勾勒润饰、烘托渲染,渐趋丰满。从民间津津有味的讲述,到进入史书和魏晋隋唐的志怪、拾遗小说;从唐宋诗人兴致盎然的吟咏,到元代关汉卿、赵明远的杂剧《姑苏台范蠡进西施》《陶朱公范蠡归湖》……而这部政治兼爱情“正剧”的集大成者,是明代梁辰鱼万历年间完成的传奇《浣纱记》。
《浣纱记》开场便道出故事大纲:“今日搬演一本范蠡谋王图霸。勾践复越亡吴。伍胥扬灵东海。西子扁舟五湖。”全剧四十五出里,仅《游春》《捧心》《迎施》《泛湖》等五出戏涉及西施,占的比重并不大,不过,爱情主线贯穿全剧。西施的爱国女青年形象和一段与政治深度纠缠的爱情佳话,都从《浣纱记》开始定型。该剧辞藻富丽,场面宏大,上演后轰动一时,在昆曲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清代中期以后,昆曲舞台经常上演其中的《回营》《转马》《打围》《进施》《采莲》等折子戏。其他剧种的西施剧目,也大都脱胎于《浣纱记》。
无论戏里戏外,范蠡主动送已经定情的西施入吴,是最经不住推敲的薄弱环节。《浣纱记》第二十三出“迎施”中,范蠡用一句“想国家事体重大,岂宜吝一妇人”,便轻轻绕过了自己的那丝犹豫。用今天的眼光看,当然不可思议。
《浣纱记》里,起初两人在溪边已经赠纱为盟。后来,范蠡因自己未能履约及时迎娶,向西施道歉:“君父有难,拘留异邦,有背深盟,实切惶愧。”西施宽慰他:“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之微,有负万姓之望。”显得很是通情达理。接下来,范蠡让西施远赴吴国,她理所当然地犹豫,让他另外找人——这也属人之常情。范蠡则晓之以理:“社稷废兴,全赖此举。若能飘然一往,则国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后有会期,未可知也。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灭,我身亦旋亡,那时节虽结姻亲,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沟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看来,西施最终被范蠡说服了。梁辰鱼让他的女主角在同意接受艰巨的“卧底”任务时,入情入理地发出了一声呻吟,又无辜又无奈:“何事儿郎忒短情,我真薄命。”
人们定会揣测,西施担纲女特工,是身不由已还是深明大义?范蠡“不吝一妇人”,是敢为天下先还是绝情寡义?用不同的价值观、伦理观,结论会非常矛盾或含混。梁辰鱼让西施和范蠡有缘、有情、有盟在先,实施美人计在后,这一情节用今天的眼光来打量,当然经不起深究。但它与“社稷江山”比天高比命大的传统思维方式,又是吻合的。也让这出传奇,在当时更牵扯观众。
让西施与范蠡先结情缘、再赴吴国的安排,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代代中国人集体加工、润色的结果,大家乐意认同这种讲述——男女主角有曲折、隐忍、持久之情。英雄美人或才子佳人的搭配,总让人感到顺理成章,而绝色佳丽与英雄兼才子的遇合,因为经历千般磋磨,更成千古绝唱。于是乎,西施越眷恋范蠡,范蠡越神武智慧,她深陷吴宫、与他无法相守的遭际,就越令人感喟。
这样看来,西施极像是春秋版《色戒》的女主角。电影里,王佳芝谋刺易先生,爱国热情和诸多因素之外,更有对邝裕民的爱慕——她要跟他同心协力,共谋壮举,将危险、痛苦置之度外,她心甘情愿做他认为需要做的任何事,包括向敌人献身——看来,古往今来爱国女青年的舍己忘我,还是找得到心理依据的。
起初,王佳芝纯粹是去色诱易先生,后来,她跟谋刺对象的关系,却渐近渐密,变得微妙暧昧起来。若是将易先生置换成吴王夫差,西施的间谍生涯中,阴谋与爱情是怎样胶着、渗透的?对无限娇宠她的夫差,西施有怎样复杂的感情?
范蠡与西施的关系,因为情与理、公与私的深度纠缠,还因为男配角夫差的不容忽略,尤其充满张力。多数人愿意将此看成理智战胜情感的佳话。这出美人计,能够在西施尖锐的内心冲突中岌岌可危地演到最后一幕——任何环节出了纰漏,便功亏一篑——并胜利闭幕,西施的担当和隐忍让人称奇。
所以,西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美人,她被后人敷染了华贵、庄严的颜料,与轻薄、轻巧绝缘了。
有关西施的结局,说法甚多。
版本之一:越军破姑苏城、夫差被缚,西施见灭吴大事已竞,沉水而亡。
版本之二:吴国亡,吴人怒沉西施于江,用以追逝被夫差投入江中、冤屈而死的伍子胥。春秋战国之交的思想家墨子赞同此说,他在其《亲士》篇里,以“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来说明“太盛难守”的道理。
版本之三:西施归国,越人见她依然美貌绝伦,觉得这女子既然“狐媚偏能惑主”,能令吴国沦陷,当然也可能使越国倾覆,遂沉西施于江。这个版本对西施包含的戒备与谴责,太具讽刺意味,且尤其矛盾。似乎,她从前“不惜万金躯,何惧险象生”的种种艰辛、贡献,都被“红颜误国”的腐论任意抹煞。这腔调倒不新鲜,不脱“红颜祸水”的思维定势。
不管怎样,上面几种说法,西施都脱不开“一代倾城逐浪花”的命运。黛玉也是这么认定的,所以她不免唏嘘感叹:人们都只知笑话那傻乎乎捧着心口效颦的东施,却不知羡慕东施能在家乡一生平安,到老来依旧可以悠然浣纱,而西施早已随流水而逝。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