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丽江古城 商业化与文化的角力

2016年09月02日 09:00:00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 帆 徐元锋 杨文明

  重拾初心,留住古城的文化之根

  即便举步维艰,宣科和他的纳西古乐会仍在坚守。

  坚守背后,离不开钱。古乐队在多年的商业化演出中积累了数千万元存款,如今每位演出者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就来自这笔存款的利息。

  那些没有资金积累的文化项目,咋办?

  在高歌猛进的商业化面前,要留住古城的文化之根,最大的问题还是钱。

  拆除保护区域内不协调建筑,消除不协调设施对整体环境风貌的影响;改善区域环境,增加环卫、消防、绿化、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降低古城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改善古城环境质量;做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丽江古城申遗之时,当地政府作出的不少承诺,也正是申遗“初心”。

  和丽萍告诉记者,申遗成功之初,在遗产区主要组成部分大研古镇范围内,需要直接拆除的钢混结构建筑及需要修缮整改恢复传统风貌的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占大研保护区域面积的42.7%。“拆迁、重建、修旧如旧仅仅是第一步,后续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也需要巨额投入。”

  丽江全市4县1区,其中1个是国定贫困县,两个省定贫困县。丽江市2015年的财政收入不足68亿元,比不上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个乡镇。

  钱从哪里来?

  丽江的一大办法是征收古城维护费。2000 年,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准丽江古城收费,对前来旅游住宿的游客收取每人每天20元古城维护费,每人次最高40元。2007年7月起,调整为每人次80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古城不仅是丽江的,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所有游客都有责任、有义务来保护它。”范建华说。

  截至2015年底,维护费累计征收入库27.7 亿元,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遗产风貌整治、不协调建筑拆除等古城保护管理工程,累计投入66.2亿元,仍有15.68亿元的债务余额。

  目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古城的基本维护仍有赖于维护费。

  丽江古城虽然商业化气息很浓,但市场化程度并不高。此前丽江曾长期不再新批旅行社,形成“6大旅游集团+1个旅行社”的市场格局,但却出现“挂牌当部门,收钱当管理”的乱象。现如今,丽江旅游部门放开审批,一大批旅行社直接注册,激发起市场主体竞争活力。

  李东翰拿出靠近古城北门路口的临街铺面,新开了东巴文字展厅,自家店里客人可以优先学写东巴文,也向其他游客开放。“原来一年房租35万元,现在和原租户置换后只能收到18万元的房租。”一年少了17万元收入,可李东翰还是加入了“文化院落”计划。“虽说房租收入少了,但随着文化的注入,顾客入住体验的提升,家庭休闲游的这部分客源也得以拓展。”

  “文化院落”是古城管理局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公共文化注入的重要项目。“目前大规模实施还有困难,那就一家一家地谈,现在不少商户本身也有意愿做文化注入。”和丽萍介绍。

  如今,缴纳古城维护费的游客都会领到一份丽江古城游览手册,上面标有古城内现已建成的10个“文化院落”,全部免费开放。在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的规划中,今后将会有更多“文化院落”建成,让古城焕发文化气息。

  留住原住民的工作也在悄然进行。从2003年开始,政府每年安排300余万元用于古城居民生活补助发放,并将清查收回的部分直管公房以公租房形式出租给无住房或住房困难的纳西族群众,既保障民生,又保护了丽江古城的原真性。

  去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通报后,丽江古城剑指旅游乱象,打响了一场“5A保卫战”。针对被通报的10个问题及媒体反映的“酒托”、揽客现象,丽江成立揽客“酒托”等6个专项整改工作组,投入上亿元的整改资金,力度空前。

  就在上周,云南省政府向丽江派出了副省级干部带队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督导组。检查之后,督导组要求丽江针对旅游投诉的热点问题研究治本之策,并提出明确要求:在古城、古镇等核心景区景点加大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展示力度,提高主体民族在核心景区的就业比例,更加重视对遗产地活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寻求商业化与文化的平衡点,丽江还在探索的路上。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