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丽江古城 商业化与文化的角力

2016年09月02日 09:00:00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 帆 徐元锋 杨文明

  纳西人的传统婚礼由东巴主持。东巴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的知识分子,也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皆为男性。最初和育苗开展传统婚俗表演时,不少人嘲弄她为“女东巴”。如今在和育苗自己看来,这一称谓是对她最大的褒奖。“坚持其实很艰难,尤其是传承民俗文化,它是烧钱的。”

  和育苗的体验项目起步后,不少鲜花饼的卖家找上门来,希望合作。“但我还是想要我们传统的东西。”和育苗看着桌上摆放的喜饼、蜜饯,“地地道道,甜甜蜜蜜。”

  “门一关避世,门一开出世,这样的感觉哪里找去?”2008年,途经丽江的李东翰“梦想绽放”,决定在当地买个院落经营客栈。4年后,他将户口从原籍迁到丽江。

  最早来丽江旅游的多是徒步、休闲的年轻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旅游团居多,客栈只是睡觉的地方;如今“家庭游”多了起来,逛两天歇一天,休闲度假。在李东翰看来,同质化竞争,可以说是对观光游、团队游形态的适应;但现在度假的散客越来越多,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快速增长,必然会反过来影响古城旅游和服务业态。“没有文化,失去特色,就难有吸引力。” 李东翰说。

  没有商业化,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只剩商业化,就无法留住游客。文化和商业,需要找到平衡点。

  今年6月1日,在大研古镇一些路段,部分经营户采取关店停业的方式,抵制管理部门在古城入口设置关卡、向游客收取查验古城维护费,后逐渐恢复正常营业。这一“事件”折射出过度商业化的困境:租金居高不下,游客消费意愿减弱,商户经营艰难,坐等游客送钱上门的好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

  罗杰告诉记者,丽江旅游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概括起来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业态创新、文化注入、公司化正规管理;二是“腾笼换鸟”,把拥挤、过剩的古城商业扩散移植到周边地区。

  演艺项目仍处良好状态,似乎印证着丽江的新思路。《丽水金沙》《印象丽江》长演不衰,《丽江千古情》《云南的响声》等新的项目仍在入驻,保持每天两到四场、每场六七成上座率,收益状况良好。

  公司化专业运作在丽江旅游转型升级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以《印象丽江》为例,绝大多数演员是丽江本地农民,起初他们领到工资后便成群结队去古城通宵畅饮,以至于影响次日演出。后来公司采取半军事化管理,同时通过录像回放的方式对演员的舞台表现进行考核。

  正是暑期旅游旺季,大研古镇客满为患,束河古镇却渴盼游客。“游客在束河古镇的停留时间,平均不到两小时;有的大巴车路过这里,游客只有半小时游览时间。”负责束河古镇开发的鼎业集团丽江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春坦承尴尬现状。

  令人欣慰的是,束河古镇正在谋划实施“文化注入”,而非重复大研古镇的商业化。这里即将登场的哈里谷文化体验区,将本土的木雕、造纸等传统手工艺一一展示,同时严格控制客栈酒吧数量。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馆长白志远指着一片农作物和树林说:“公司把地买下来返租给农民种,就是为了保留田园风貌,绝不能盖房子!”

  “赚快钱的时代过去了,要想长久挣钱还得靠文化。”李文春想让束河古镇“弯道超车”的路径已有点眉目。

  包括一些古村落,丽江尚未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不在少数。丽江市一手保护好这些资源,一手借助目前全域旅游的发展契机,“以空间换取丽江旅游转型升级的时间”。

  去往玉龙雪山的路边,丽江市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金茂谷镇”正在建设。这个文化地产项目专门配套了创意文化产业园,并辟有丽江民族文化研习体验中心。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