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丽江古城 商业化与文化的角力

2016年09月02日 09:00:00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 帆 徐元锋 杨文明

  在古城随便走走,鲜花饼、手鼓、银器、玉石、披肩、中草药、饮食店,各式各样来自省内、省外乃至异域的特色商品,占据大小铺面,叫卖声此起彼伏。

  文化学者范建华说:“来丽江第一印象便是游客普遍感受到的旅游商品和服务同质化,特色少、抄袭多。但这不仅是丽江的问题,也是许多旅游景区共同的问题。”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福泉坦言,商业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推动丽江旅游发展的同时,当地的民俗文化也有流失之虞。

  仲夏之夜,游人如织。“全世界比这里热闹的地方也不多”,声名在外的丽江也让古城的管理者如履薄冰,丽江市委书记罗杰说,“我们家就这么大,怎样招待好这么多来自全世界的客人,如何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走好旅游转型升级之路,丽江正在艰苦探索。”

  没有商业化,就没有丽江的过去和现在

  “商业和文化并非此消彼长的‘敌人’。绝大多数古城原住民也并不排斥商业化,在古城旅游开发的初期,他们正是商业化的最大受益者。”宣科说。

  宣科同他的伙伴们都记得十多年前的“黄金时代”——纳西古乐演奏会一票难求。剧场里座无虚席、掌声不断;门口站满了等待看下一场的游客。时间等不起又非看不可的游客,只得找倒票的“黄牛”。

  在古城,宣科创办的大研纳西古乐会,“最早用本土文化产品挣到了钱”。从最初的凑钱自娱自乐,到售票演出渐获成功,就是因为在独特的音乐资源与市场运作之间找到了“最好的呈现方式”,忆及当年,宣科不无感慨。

  起初,乐队演奏不久,就有听众开始退场。后来,宣科每演奏一首乐曲后就来一段汉语、纳西语、英语三管齐下的“脱口秀”,设法留住观众。因此当年就有人抱怨宣科弄丢了纳西古乐“本来的样子”。

  灵活的演出形式和古乐内在的价值,让纳西古乐赢得了国际声誉。“不到丽江就不算到云南,不听纳西古乐就不算到丽江,不听宣科讲演就不算听过纳西古乐。”这样的美誉不胫而走。

  几乎与此同期,在游客的口耳相传中,丽江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与日俱增。

  “商业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没有茶马古道和商业繁荣,就不会有丽江古城和多民族融合的独特文化。”身为丽江旅游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说起历史,宣科如数家珍。

  茶马古道作为汉藏地区物资交易的重要线路,深刻影响了丽江古城的发展。明清时期,丽江经济繁盛一时,也是在这一时期,古城渐成规模。

  “演奏古乐既是当地文化人自娱自乐的方式,也是往来客商消遣的一种形式。”宣科说,尽管商业相对发达,但丽江毕竟离中原较远,当中原地区古乐因长期演化流变难寻唐宋踪影时,丽江却因偏处一隅让古乐“停”了下来。

  不止纳西古乐和丽江古城,商业源流深刻塑造了整个丽江的经济社会、风土民情。

  以丽江历史上盛行的“藏客制”为例。藏区马帮经过两三个月时间到达丽江,通常会在此休整一段时间。马帮抵达客栈的第一顿饭由客栈老板请,算作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之后的吃住才会正式算钱。到达客栈后,马帮会将运来的货物及采购清单交给客栈,客栈帮助马帮卖货、采购,也帮助养马。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