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 商业化与文化的角力
丽江古城 商业化与文化的角力
2016年09月02日 09:00:00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 帆 徐元锋 杨文明
随着近现代交通发展,茶马古道逐渐衰落,丽江随之沉寂。藏在滇西北的古城少了侵扰,反倒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古城等有形的物质遗产和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商业开发的浪潮难免会席卷每一个可以逐利的角落。1996年2月,一场7.0级地震在不幸之中揭开了丽江的面纱。当一座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展现在世人面前,丽江的旅游开发价值令人眼热。而古城内逐渐“长”起来的砖混房也让当地政府担忧,但保护是需要投入的,当时年财政收入仅1亿多元的丽江,拿什么来保住这座稀世古城?
“申遗”,后来被证明是丽江极富远见的选择。
1997年,丽江古城以其“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结合的典型,具有特殊价值;历经1996年7级大地震,基本格局不变,核心建筑依存,恢复重建如旧,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茶马古道、东巴文化、纳西古乐,以及古城的小桥流水美丽乡愁,一同编织起游客心目中的理想图景,吸引境内外一批批背包客、“文青”前来丽江。
越来越旺的人气,不仅改变了古城人的生活,也复活了许多传统手艺。
“我汉话讲得不怎么好,要不要找个人翻译?”这是东巴造纸传承人和秀军见到记者时说的头一句话。东巴纸原先用于抄写经书,采用当地特有的高山野生稀有植物丽江荛花制作,经数十道手工工艺,抗虫、抗蛀,保存时间可长达数百年。
“原来的时候一个月赚一两千就不错了,丫头来了之后,最多一天卖了四五百块。”和秀军口中的丫头,是个名叫钟雅琴的大学生,今年暑期来丽江旅游期间,决定暂留和秀军的纸店学习东巴造纸。
1996年出生的钟雅琴来自湖南,从小就对民族文化感兴趣。她的到来,带来了微信营销等新手段,让原本勉强维持的小店开始赚钱。
和秀军说:“传统不能丢,商业也要做,吃饱饭才能传承文化。”不过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和秀军和哥哥却不得不中断造纸,一人外出打工来补贴这门手艺传承,“赚钱了就买原料造纸,没钱了再出去打工。”
如今,让和秀军最高兴的不是可以赚更多钱,而是“有更多人来了解纳西文化,知道我们纳西族的传统,这是我们坚持下来的支撑”。
2015年,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对丽江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6.25%,全市旅游总收入483 亿元,比上年增长27.64%,旅游开发对丽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赚快钱时代已过,文化成为内生动力
古城内的纳西古乐会,展现的是与酒吧街完全不同的场景:舞台上,即便年事已高,老人们仍在努力演出;舞台下,观众却有些稀稀拉拉。
没有永不谢幕的演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同样本土文化气息浓郁的东巴婚礼表演,却在商业化的淘洗中逐步站稳了脚跟。
雄鸡三鸣,悠扬的东巴古调响起,备上寓意甜甜蜜蜜的喜饼、蜜饯,穿过古城,新郎骑着马去迎娶新娘。每周二和周六,和育苗开办的纳西人家婚俗体验馆就会组织一场仪式完整的东巴婚礼。
今年5月29日挂牌那天,和育苗不禁喜极而泣。从2007年开始,她的婚俗体验项目跌跌撞撞备尝艰辛,很多时候她不得不通过承接其他业务补贴婚俗体验项目的投入。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