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怎样摆脱“各自为战”
思政课怎样摆脱“各自为战”
2017年02月25日 17:06:15 浏览量: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学生“三观”的养成 靠的是细水长流
张心怡(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我的童年记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小学放学后,和父亲一起看影片的时光。被我看了不下十遍的电影《小公主》里那群小女孩们坚强,始终以真善美对待旁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品质,在年幼的时候就深深扎根在了我心底。父亲会经常陪我一起看中国历史纪录片,告诉我历史人物的正恶忠邪,为我剖析蕴藏在故事中的各类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影片中许多具有优秀思想和道德品行的人物都成为我学习的榜样。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需要从孩童时代就开始。小学是我们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必然不得缺席。正确和积极的思想道德意识是生命的必需品,那就像在初垦的心土上播下一颗优质的种子,日后的发芽成长才会香远益清。一个人“三观”的养成靠的是细水长流,一个人对优良“三观”的恪守需要成为一种优良的习惯。让习惯成为本能,更需从小养成,并持之以恒,历久弥新。唯有如此,思政教育才会与个体意识真正相融,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根植于灵魂,坚且难摧,成为日后一切学识积累的坚实地基。
王乐(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记得我在高中的时候,政治课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的全校大扫除活动。老师对我们的扫除结果严格检查,甚至“吹毛求疵”。当时我们都不愿意去扫楼梯、抠地缝儿、拧拖布,但是通过扫除之后,发现彻底清扫过的教学楼完全是另一幅样子,我们体会到了保洁工人的每日辛苦,进而明白:每个人的劳动成果都值得珍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学时期的思想教育如果能通过春风化雨的人文关怀和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来提升效果,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和同学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更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日后更长远的高等教育过程中打下扎实的根基。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2-25马克思如何走进当代青年的心?
- 2017-02-25保障受教育权 让残疾孩子入学更方便
- 2017-02-25中国留学生海外遇害案频发 莫让留学变“...
- 2017-02-25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
- 2017-02-24激发思想建党静水深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