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如何走进当代青年的心?
马克思如何走进当代青年的心?
2017年02月25日 11:19:43 浏览量: 来源:浙江新闻APP 作者:
马克思如何走进当代青年的心?课堂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是所有高校工作者永远的课题。近期,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在这一课题上有了许多新的进展,并在2月21日的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分享。让有理君带诸位去看一看吧。
01
浙江大学的调研宣讲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理论滋养?怎样运用共享社会理论,更好地指导推进"三改一拆"工作?近年来浙江乃至全国一系列重大社会发展课题,几乎都有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参与提供学术支撑。那些看似抽象、高深的经典学术话语,已经与鲜活的时代脉动紧密结合起来。
学科建设成果丰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是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教授说,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我省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实力强、学术底蕴深厚,近年来始终在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走基层,调研宣讲忙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傅夏仙副教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浙江的现实发展相结合,带领团队深入浦江县调研,撰写的研究报告阐释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比如我们有教师的专业方向是生态哲学,就把自己所学和'两山'重要思想紧密结合,到安吉、新昌等地实地调研,写出鲜活的学术文章。"刘同舫说。学院多位教师还参加省委宣传部"五个不"系列丛书的组织和撰写工作、主编《"普世价值"为什么不好》一书,丛书公开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目前,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有7位教师受聘浙江省委讲师团、浙江大学理论宣讲团,他们深入学校、医院、企业、机关、乡镇,解读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最新理论成果,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共宣讲500余场次。学院副院长张彦教授说:"我们用'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与传播方式用心宣讲,听众反响热烈,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师生教学相长
刘同舫说,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核心内容。通过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浙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大讲堂、学术沙龙、读书会等多个服务学科建设的学术平台,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帮助学院师生深入领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近几年,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青年人才,他们正成长为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骨干。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2-24“四点半”课堂温暖孩子的课后时光
- 2017-02-24“我是小小眼科医生”
- 2017-02-21《追寻的脚步》告诉你一个立体的苏霍姆...
- 2017-02-21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起来”
- 2017-02-20家长的钱最好赚?70%在线教育公司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