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需要回答的六个疑问
长征——需要回答的六个疑问
2016年10月20日 09:34:43 浏览量: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公方彬
疑问五:既然十人剩一,怎敢言长征取得了胜利
中央红军出发时8万多人,到达陕北仅剩7000人,不到十分之一。从人数骤减来衡量,长征应当是失败的行军。然而,我们一再强调长征是一次伟大胜利,理由何在?先看一下各方面的分析。
1935年12月,毛泽东就此问题专门作答:“如果我们拿着整个局面中的一个方面来看,敌人是得到了暂时的部分胜利,我们是遭遇了暂时的部分的失败。”“我们红军的人数比以前是少了一些,但是留下来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锻炼与考验的。留下来的同志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因此,“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对于数量多寡与胜败的辩证关系,稍加分析便可弄清。五次反围剿的敌我力量对比分别是,第一次2.5∶1,第二次6∶1,第三次10∶1,第四次12∶1,第五次5∶1,前4次红军胜了,后一次败了。这说明,胜利并不仅仅取决于人枪数量,还有指挥员指挥得当,官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当然,最根本的胜利,在于对整个中国革命的实践与理论积淀,同时把毛泽东推到最高领导岗位。如果没有长征过程中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反思,就没有遵义会议的转折,没有毛泽东重回领导中心。或者说,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深刻认识,党和红军会继续受王明教条主义的影响,要接受不了解中国国情的李德的瞎指挥,红军注定失败。
我们不妨作些假设,王明如果不仅仅在思想路线上影响我党,而是具体指挥红军,那么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左倾”冒险和教条主义会导致什么结果?一定不仅仅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马克思为什么提出革命会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展?是因为那里有工人阶级,苏共走了“城市开花”革命道路,原因在于此。中国是农业经济社会,仅有一些手工业者,他们并没有经过大工业生产的锤炼,力量是很有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共产党员448万人,只有2.5%出身于工人阶级。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社会,照搬苏联经验,中国革命不可能成功。
所以,毛泽东所说:“马克思和列宁都曾说过,他们的理论仅仅是行动的指南,是指导方向的,不能当作教条。但我们有些同志就是不懂得这一点,后来受了损失,吃了苦头,才明白了。”“这以后我们就得到了教训,知道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是应该相信的,但是要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灵了,就打胜仗了。”“不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经过万里长征,我那个《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小册子也不可能写出来。”
李德显然也是属于教条主义的样板,这一点他本人有认识且承认。回到德国后,他在回忆录中说,西方的战法不一定适合中国,“必须由中国人的心理和传统,由中国军事经验的特点来决定在一定的情况下采取什么主要战术。中国同志比我们更了解在他们本国打革命战争的正确战术。”这说明,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谁结合好了,谁就能够领导中国革命,且取得胜利。
一个政治集团,即便是群龙,只要无首,都很难发挥应有力量,这个“龙首”不能自封,亦不能靠提拔,只能在能力素质支撑下冒出来。毛泽东被推到红军的最高领导岗位的意义和重要性,怎样评价都不为过。仅就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这一点,就无法化解。许世友曾经说过:“在党内,除了毛泽东,谁也不是张国焘的对手。”既然如此,如果由张国焘掌握最高领导权,他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吗?显然不能,仅仅信仰信念和胸怀气度就决定了他做不到。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前被剥夺了领导权,先后被撤销了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苏区总前委书记、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等职务,但他仍然忍辱负重,坚持带病走在革命队伍中。张国焘到了延安很快就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史充分证明,选择毛泽东就选择了胜利方向。
再借李德的观点佐证。他认为:“长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从政治上看,长征仍然是中国红军的一次胜利。”长征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军队的全体战士伟大的勇敢、坚韧的毅力和革命的热情的证明”。有了这样的证明,后来的发展也便有了底气,有了生发无穷的精神力量的源泉,这是弥足珍贵的。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