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用文学照亮那片土地

2019年05月15日 12:32:19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本网记者 张磊


  2018年,李英(前排右二)参加白溪湾艺社活动,与村民合影

  金华作家李英有着一种职业作家的心态:“文学作品,向来都是作家对现实社会的表达。虽然在社会生活中,善恶美丑的情形都会存在,但是,文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追求光明和美好。”

  在李英看来,“一个作家如果在现实的复杂矛盾面前,丧失了文学的正确目标,那么就会使人陷入负面情绪和迷茫困顿,甚至走向绝望。因此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前行的动力和信心,这就是一种我们需要坚守的文学选择和表达态度,因为它使作家的创作具有了积极的社会正义。”

  无论是新书《大国治村》还是《第三种权力》《感动之城》,李英一直将视角对准广阔而富饶的农村土地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文字是从泥土中扑面而来”。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报告文学作家,听他讲述如何把艺术理想融入到伟大时代的洪流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热爱土地,热爱生活

  记者:您喜爱的作家有哪些?

  李英:本土的有艾青、冯雪峰、吴晗等,他们都是从金华走出去的优秀作家,他们把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对艺术的追求给予我们很多影响。其他当代的作家包括何建明、麦家、陆春祥等,这些都是我喜欢的作家。

  记者:您觉得报告文学作家与网络作家有什么区别?

  李英:报告文学是文学领域的“轻骑兵”,是最贴近时代和现实的一种文体,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如何更加广泛关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现实,把握当下社会的主流本质和焦点问题,反映社会变革和历史风貌,是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传统作家对准时代脉搏,历史文化的把握会更精准一些。在这些方面,网络作家会欠缺一些。网络作家的优势在于思维非常敏捷,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非常快。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作家要向网络作家学习,网络作家也要向传统作家学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特别是价值观的引领方面,要真正地去热爱土地,热爱生活。

  真正的深入,是“心入”

  记者:《第三种权力》写的是武义县后陈村成立中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过程。为什么要花上三年的时间,去探寻中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幕后故事呢?

  李英: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如何治村,是我一直关注的课题。在基层治理中,基层创新造就了中国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浙江省后陈村人在艰苦的探索中,创新推动了乡村民主政治改革的进程,于是便有了《后陈村的权力樊笼》(压缩版《第三种权力》)这样一部报告文学。

  记者:您在写作过程中如何理解“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李英:我历时三年时间深入采访写作,采访了30多位相关当事人。我努力追求作品的真实性,通过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细节、真实的描摹,反映这一事件错综复杂的全过程。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对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有了更深的理解,甚至对他们肃然起敬。他们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嫉恶如仇,他们对民主制度的探索充满艰辛,又不乏思考,折射出农村民主政治的思想和希望。

  我一直觉得,报告文学的力量在于思想性。我始终以新闻从业者和作家的敏锐触觉、反思精神,跳出事件本身去思考基层民主改革全景。因此,我努力在作品中体现文学性和政论性,让故事揭示主题,让细节记录事实,让思考影响读者。

  时代可以变迁,理想不可缺失

  记者:您很多作品写了身边感动的故事,有很多充满信义的人物和群体。在题材选择上您是怎么考虑的?

  李英:《感动之城》是我对金华现实生活的一种及时“拥抱”,也是对金华历史存在的一个很好的文学保存,富有现实意义和历史珍藏价值。《感动之城》出版后在金华再一次掀起一股感动的热潮,这些在不同人物身上焕发出的尊老爱幼、舍己救人、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崇高品质,正是如今我们这个社会所倡导的。我在金华举办了几场读书分享会,并把书送到农村文化礼堂,送到对口支援的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农村书屋,让这份爱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记者:您如何看待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李英:作为一位文艺家、作家,必须承担道德建设的义务。文学与道德是大海与水的关系,文学是茫茫大海,道德就像大海的水,而且是最纯净的水。文学与道德又像是大海与神针的关系,是大海的灵魂。文学作品经过发表,让读者看,就会得到传播。文学作品最能感染人的情绪,震撼人的心灵,文学最能说服人的力量,就是作品透露出的道德力量。

  记者:作为作家,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

  李英:有担当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道。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因此,我经常叩问自己:我还能为人民写什么?我应该怎样写得更好?我应该为乡村振兴提供哪些文化服务?前年,我从基层领导干部岗位退下来以后,曾经有文化公司愿意出高薪聘请我去担任顾问,有的甚至说,你只要挂挂名就行,但都被我婉言谢绝。我把目光投向农村那片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我受聘担任金东白溪村、中柔、琐园等10个村的文化顾问,平时经常到农村帮助他们挖掘历史文化,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一名新时代作家,我们必须扎根于脚下这片土地。时代可以变迁,理想不可缺失;岗位角色可以变换,激情不能倒退;年华可以老去,信仰之树常青。

责任编辑: 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