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沈保根:中关村里的磁性材料专家

2016年09月10日 18:31:34 浏览量: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陈 苏 吴哲豪

  年轻人,眼光要看得远一点  

  记者:“文革”时,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是什么理念让您一直坚持自学的?  

  沈保根:我根本没想那么多,更想不到还有机会上大学,只是因为喜欢读书。“文革”辍学后,我十分伤心。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认为读书很重要,这一观念也影响了我。老师鼓励我多学,我就听老师的,有什么就看什么,不为考试准备,但平时的积累确实在考试时发挥了作用。 

  记者:在国家的动荡时期,为什么还能培养出那么多人才?  

  沈保根: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培养出许多科技人才,也涌现出不少科学大师。“两弹一星”科技工作者,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强大,不计名利,责任担当,在大西北默默奉献,多数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干吗。像我国“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先生,以他为首的科学家团队申报“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却坚称全部功劳都是集体的,并提笔写下“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文革”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出现了不少像数学大师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 

  我国确实有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他们追求科学,坚持真理,不在乎个人名利,心里只有国家与集体,一心执著于科学研究和年轻人才的培养。   

  记者: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谈到高校教育。近年来,一直有种说法,现代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你觉得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沈保根:这个话题有点大,关心的人也多。我认为大学教育教会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专门技术,这当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使用技术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学会认识自我、关心他人,拥有对社会的责任心,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现在有的家长对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期望值太高,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当然是对的。但如果一味为了应付考试,甚至让孩子学些没兴趣的东西,那高考完后还剩什么?  

  还有,对梦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应该特别培养。目前,我国高校往往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现在正在进行本科教育改革的试点,中国科学院大学每年招生不多,但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革,注重发挥学生的综合潜能,培养国家理科研究的专门人才。 

  记者:您曾说研究生培养要考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让人文精神担任灯塔。人文精神对科研有何作用?  

  沈保根:我没有机会念很多人文类的书。但我认为一个好的科研人员,他的素质应是多方面的,掌握基础科学知识仅仅是一个方面,人文科学同样重要。包括文化、历史、经济、政治、法学等,都应有所了解。做好研究,首先要学会做人,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科研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我曾与杨振宁先生等都有些接触,听他们讲话、作报告,真是一种享受,他们科学知识渊博,历史文化知识深厚,这才叫科学大师。“两弹一星”的许多科学家,不只科研上有创新成就,人文素质也都很好,诗歌、文学都非常精通。  

  记者:请您对家乡的青少年说几句话。 

  沈保根:我们家乡的学生,是非常向往读书的,历史上也出了很多名人,我觉得这样的传统应该传承下去。 

  嘉兴非常富裕,这有好有不好,生活无忧,但容易满足现状。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学生,意境要放得高一些,眼光要看得远一点,对国家的事情,不仅要关心,还要思考,要考虑为国家做点事。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要把个人的学习和国家民族的富强联系起来。要考虑社会发展、家乡发展、家庭发展。

  现在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各种各样,有些父母顺着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培养,我认为非常好。但也有些父母逼孩子做不愿做的事情,我觉得可能会适得其反。 

  希望家乡的青少年有信心和决心将来从事科学研究事业,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出力。科技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希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学生,要敢于承担这样的责任。    

(图片由嘉兴市科协提供)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