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保根:中关村里的磁性材料专家
沈保根:中关村里的磁性材料专家
2016年09月10日 18:31:34 浏览量: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陈 苏 吴哲豪
一场考试,命运两次改变
能从事高精尖的科研,并取得今天的成绩,这是40多年前的沈保根想都不敢想的。
他是平湖普通的农家孩子,家里生活很苦,父亲在他7岁时过早离世,是母亲一手带大他和3个弟妹。“全家吃饱饭都困难,口粮常常不够吃,身上穿的是家织土布。”
但是,再艰难,母亲也要让他读书,从不要他回家帮着干活。
小保根没让母亲失望,小学毕业后,他升入平湖中学。在学校,他是穿得最破,吃得最差,学习最好的学生之一。
然而,时运不由人。初中刚上两年,“文革”开始了。沈保根背着一位老师为他准备的初中课本回了家,又向邻村的高中生借了套高中课本——他始终记得老师对他说的话:“如果你不学习,就太可惜了,如果找得到书看,就一定要继续读书。”
他一面种地,一面看书。那段时间,他读的书很多很杂,找到什么就看什么。高中课本看完了,他就看《西游记》、《红楼梦》……
1973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这年夏天,“文革”之中唯一一次全国高考举行。这次高考虽是昙花一现,但仍有不少人因此改变了命运,沈保根就是其中之一。 沈保根记得,自己的小学老师得知要高考的消息后,跟他说:“不管怎样,你要去试试。”
在公社的推荐下,沈保根取得了报名考试的资格。他不敢报名牌大学,只报了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
然而,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他很惊讶:录取他的,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入校后,见到招生老师,沈保根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中国科大物理系录取。“老师说我的情况比较少见:在农村,没有背景,完全凭努力取得不错的成绩,就把我‘抢’到了中科大,还帮我改了专业。”
就这样,一个农村孩子误打误撞,叩开了物理学的大门。
之后,沈保根真正走进物理学研究领域,也是偶然。
1977年1月,大学毕业,沈保根起先被分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他有个同学,想留在上海,就跟他商量让出这个名额。就这样,厚道的沈保根最后去了北京,几经周折,进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参加工作后,物理所把沈保根分到业务处,做科技管理工作。但他想去实验室,多次向几位老师表示做研究的愿望。最后,他获许在做好管理工作同时可以跟着老师做磁性物理学的实验研究。 只是本科毕业的他,参与科研难度颇大,实验室磁学大师潘孝硕教授建议他去读研究生课程。之后的两年多内,沈保根不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插班听课,还去北京大学插班听课,逢课必去。这段时间虽然艰苦,他却补了不少基础知识。
后来,德国留学归国后,沈保根担任了物理所课题组长。他领导课题组完成了多项国家科研任务,每年都在国际物理学杂志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成为当时物理所最年轻的课题组长和发表文章最多的人之一。
在德国留学时,沈保根曾有机会攻读博士学位。一位柏林的教授在沈保根将回国时希望他转到柏林去,但国内实验室的几位老师都强烈建议他回来。“因为一直从事磁性研究,若转到柏林,就不再做磁性研究。我翻来覆去考虑后,还是决定回来。我还真有点庆幸当时的选择。”
近40年的研究生涯,他多次面临选择,最后都选择留在实验室,坚持科研。组织上曾想把他调去团中央,他婉言谢绝了,“如果当时稍微犹豫,我可能走的就是另一条路了。我好不容易念完书,能做点研究工作是最有兴趣的事。”
1999年,沈保根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2001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他不愿意离开实验室,但红头文件都发了,不得不去。“我只有一个要求,不放弃科研工作。”
但这段经历对他也很有帮助。在中科院机关工作,与国家有关部委接触很多;中科院在全国有100多个研究所和10多个分院,他能接触到很多科学家和非常好的领导,这让他受益匪浅。
不过,最后,他还是回到物理所从事研究工作,担任了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真正做科研,是非常辛苦的。但一般人没有机会做科研,我既然有机会做,当然要非常努力。通过我们的努力,往往能比别人更早更深入了解一些未知的现象或者事物。哪怕是很小的贡献,但对人类的科学事业来说,就能往前走一点,这是十分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