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沈保根:中关村里的磁性材料专家

2016年09月10日 18:31:34 浏览量: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陈 苏 吴哲豪

  做研究,没有献身精神是不行的  

  “做研究工作,不仅需要学术水平作为基础,更要有创新精神。但做研究非常辛苦,没有正确导向,没有献身精神,是进行不下去的。”  

  在长期的工作中,尤其在担任中科院副秘书长期间,沈保根接触到很多老科学家,他们的很多故事非常感人。“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可以说影响了我后半生。”  

  如物理所老所长,我国磁学研究先驱施汝为先生。抗战期间,他放弃个人财产,带着实验室沉重的器材辗转于巴蜀黔渝之间,边撤退边研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关村下雨经常积水,他经常光脚蹚水上下班,所里要派车接送,总是被他婉拒。他把工资收入的大部分交了党费,自己却没留下什么个人财产。 

  还有著名数学家、沃尔夫奖得主陈省身先生。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使他没有选择安享悠闲,晚年回到南开大学执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还将沃尔夫奖的奖金和1万多册私人藏书全部捐献给了母校。 

  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为国家科技事业奋斗的精神,时刻鼓励着沈保根。“做科研,出成果很难,有时连家都顾不上。但做研究的人就应该有这样的理念,不能考虑太多个人的利益。为了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国家地位的提高,就应该像老一辈的科学家那样,悉心研究,无私奉献。” 

  采访中,沈保根谈得最多的是前辈科学家的精神。“我们物理所的风气好极了,老一辈科学家对年轻人的培养,我亲身经历了。”1988年,留学归来的沈保根回到磁学实验室。实验室的老师们主动提出让他独立承担课题,担任研究组组长,他当时才36岁,“他们还不到50岁,却要把研究组组长让给我——我遇到许多非常好的导师。” 

  2011年,59岁的沈保根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全国院士的平均年龄是73岁。“实验室老一辈始终把年轻人放在第一线,没有他们的培养,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机会?”  

  秉承着老一辈科学家乐于培养青年科学家的精神,2003年,50岁出头的沈保根辞去了研究组组长的职务;2014年,他又辞掉了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职务。

  沈保根成为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继承者与传播者。他培养了30多位博士研究生,始终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敢于创新,真正学会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 

  沈保根昔日的学生胡凤霞回忆说:“沈老师最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科学需要奉献精神,不懈努力、锲而不舍对做研究很重要——这是我们在和沈老师一同工作过程中,他给我们最大的指导和帮助。”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