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小村的美丽蜕变

2024年08月23日 15:10:38 来源: 浙江文化产业 作者: 舟文轩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舟山市定海区新建村考察期间指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然而,时光倒转二十载,新建村曾是远近皆知的“落后村”。仅仅二十年的光阴,它便完成了从闭塞贫穷到繁荣富庶的华丽蜕变,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其发展历程宛如一列疾驰向幸福的列车,满载着希望与梦想。

图片

舟山市定海区新建村风貌

今天,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非凡的旅程,探寻这个海岛小村如何在“美丽经济”的轨道上,驶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迎来平坦道路

走进定海新建村,青山掩映下的一栋栋传统民居,与自然之景相互交融。民居外墙,一幅幅充满艺术韵味的涂鸦爬满了墙面,形成了“步步皆风景、人在画中游”的景观。

难以想象,以前的新建村曾是一个“空壳村”,四周群山环绕,经济萧条,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留下的只有老弱妇孺。资源匮乏、产业空白、劳动力短缺……发展的难题如巨石般压在新建村的肩头。

由于没有传统发展的资源和条件,新建村村民只能另辟蹊径,冲破思维定式,因地制宜创业创新,走上“新建”的道路。

要想富,先修路。面对昔日那条泥泞不堪、阻隔外界的土路,村书记余金红与村委会成员不辞辛劳,四处奔波筹措资金,亲力亲为测量土地,耐心细致做好村民工作……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2000年,新建村迎来了第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它不仅连接了外界,更连接了村民的心,余金红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阿红书记”。

图片

舟山市定海区新建村风貌

从这条新建的村道起步,乘着“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的东风,2003年,新建村在全区率先启动荒山植绿、溪坑修缮等村容村貌整治。村委会和居民共同出资,对民居外墙进行美化改造,在朴素、勤奋的实践中亲眼见证了家园的蝶变。

为壮大集体经济,新建村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从温州平阳引进马蹄笋种植项目,并依托政策扶持,向村民承租土地,建立了60多亩马蹄笋示范基地,同时套种柃木,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冰冻灾害让村民的丰收希望化为泡影。

面对挫折,余金红并未气馁,她转而将目光投向家庭工业,率先在新建村成立了服装家庭工业中心,动员村民参股,并顶着压力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宣讲政策,分析利弊,最终于2004年10月建成了500平方米的服装加工标准厂房,成功创办了干览镇首批服装加工家庭工业,有效激发了村内劳动力,村民的收入也随之稳步增长。

探索丰富业态

舟山是浙江省内唯一没有铁路的地级市,但在这小山岙里,卧着一列绿皮火车——“功勋号”。20世纪70年代,这列火车作为“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专列,往返于甘肃嘉峪关和青海金银滩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奋斗。

“功勋号”从万里之外的戈壁滩“开”进了定海新建,搭着火车带来的流量,新建村的“美丽经济”发展也借此步入了快车道。

保护村落古朴韵味。新建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村里的不少民居历史悠久,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面对人口外迁的挑战,村集体对闲置的古老屋舍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昔日沉寂的旧居,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洋溢着田园诗意的民宿与农家乐,青砖黛瓦的古朴院落与周遭的青山碧水交相辉映,成为都市人心中的避世桃源。

深化乡村文旅体验。新建村巧妙发展了旅游观光、休闲运动、农家乐经济等多元业态。每年春季的“油菜花节”,吸引游客们共赴这场春的盛宴,“神行定海山”徒步活动,则让热爱运动的旅人行走在绿水青山间,借助“功勋号”火车带来的流量,新建村逐步推进火车休闲广场、四季花卉基地、渔人码头、徽派建筑群等“南洞艺谷”项目,以餐饮、住宿一体化为特色的农家乐经济在这个海岛山村里掀起了一股新潮流。

培育多元文创集群。新建村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探索着“由外及里”的美丽嬗变,携手中国美术学院、华侨大学等共计27所知名院校,共同打造了一个面向全国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实习采风基地。南洞艺谷壁画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迅速成新建村继“功勋号”列车之后的又一热门网红打卡地。积极引智引资,培育了以群岛美术馆为文化高地、渔民画产业基地为创新源泉的多元化文创生态体系,驻村艺术家的“手把手”教学也让村里的老人、闲人在闲暇之余多了一门傍身的技艺。这些文化瑰宝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文化肌理,更为其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图片

舟山市定海区新建村风貌

生态兴则文明兴。这座隐匿于深山的小村庄,2023年游客量达60万人次,经济总收入超85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近5万元,相比20年前增长了10余倍。

培育文化沃土

从“美丽乡村”到“人文乡村”,一词之差,强调了乡村建设中文化内涵与人文关怀的不可或缺。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乡村外在风貌的进一步美化,更是对乡村内在灵魂的深度挖掘与重塑。

火车跑得远,轨道不能偏。方向跑不对,努力全白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根本”……正是沿着这些正确的“轨道”,乡村振兴之路才得以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

因此,人文乡村建设将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建设文化设施、培育文化产业等方式,让乡村成为文化的沃土,让村民在文化的滋养下成长,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

图片

舟山市定海区新建村风貌

火车跑得快,须靠车头带。每个美丽乡村的背后,都有一批乡创人才带头前行。他们不仅是乡村发展的领头雁,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践行者。这些乡创人才以敏锐的洞察力发掘乡村潜力,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实现品牌、旅游、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同时,他们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激发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为乡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造力,共同绘制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火车跑得稳,动能须迭代。乡村振兴,切忌千村一面、一成不变。要立足当地特色、市场需求,因村制宜、因时制宜,真正“各美其美”,才能“美美与共”。要依托特色资源,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实施特色化、差异化经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并通过文化产业化将其“提现”。同时,也要在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上抓住绿色转型的契机,顺应科技革命为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2020年,甬舟高铁正式开工建设,舟山即将结束不通火车的历史。建成后的高铁将从新建村村口驶过,岛民的“火车梦”照进现实。

从10年前的“绿皮车”到即将迎来的“复兴号”,越来越多村民搭上开往春天的列车,跑出了美好生活的加速度。青山绿水间,“浙”里的火车汽笛悠扬,一路飞驰,繁花绽放。

(图源:定海区委宣传部、干览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 张嘉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