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田从此望沧海

2024年05月28日 16:34:21 来源: 浙江文化产业 作者: 嘉文轩

四月,行走在春意渐浓的嘉兴海宁云龙村,一眼望去,桑田满是新绿。

古人是浪漫的,自“桑”字写下第一笔开始,关于桑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桑”与“梓”碰上,一缕家乡的炊烟就飘到了眼前;“桑”与“蚕”相遇,一首农歌便从《诗经》开始唱了数千年。

蚕桑,既是古时经济的支柱,也是岁月留下的文化瑰宝。钱塘江畔,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一个因蚕桑而兴的人文乡村,因种桑养蚕享誉全国。

千百年来,桑田从这里望向沧海。春日里,不妨来这里走一走,听新时代蚕桑农歌如何唱响新农村。

图片

云龙村 图片源自大潮网

丝蕴绵长

云龙村地处良渚文化带,自古以来一直有培育嫁接小桑苗的传统,是全国嫁接桑苗集中产区之一。

据《海宁州志稿》载,清代雍正年间,此地“栽桑者多”。到民国时期,以整个周王庙镇为中心的长安、郭店等地,已经发展为全省桑苗的主要产区,约占全省的40%。

每代人的坚持最终都会结一个丰满的茧。即使是战争时期,云龙人养蚕缫丝的技艺也不曾断绝。据说,当时有云龙人逃难到云南,将云龙先进的养蚕技术传了过去。这些来自云龙的土种蚕,不仅品种更优,有的还能结出绿色、黄色等各色茧子,令人大开眼界。

对于种桑养蚕的人来说,一片叶、一个茧,意味着一岁的辛劳,折射出的是每个年代生活的晴雨。云龙人的桑与蚕,在20世纪70至80年代迎来史无前例的辉煌时刻。

随着“三增四改”等科学化生产制度的不断完善,云龙蚕桑产业创下了“亩产千斤桑百斤茧”的佳绩,先后获得党中央、国务院的三次嘉奖。

图片

云龙蚕桑记忆馆 图片源自文明海宁

走进云龙蚕桑记忆馆,展架上的一份份文件、一件件实物,都在诉说着那段流金岁月:吸引了38个国家、85个代表团,815名外宾,全国24个省、63个县市、47万人次前来考察学习。

蚕桑产业的辉煌,鼓起了云龙人的“钱袋子”。据村里的老人说,那时有个说法形容云龙,“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家家户户的标配,村民们还喝上了免费的牛奶。

1985年,海宁电视台为云龙村拍摄纪录片《金龙降落的地方》,将这份幸福、富足一一记录,而云龙蚕桑的故事,也仿佛在此刻走上了拐点。

丝路无疆

乡村的发展也如种桑养蚕,苦心经营有时也会等来一场空。20世纪90年代,村里先后建起五金厂、砖瓦厂等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当时,村里养蚕的成活率已低于30%。到2002年时,村里16家企业倒闭关停,村经济负债2167万元,曾经的全国标杆,一时陷入窘迫。

直至2003年,“千万工程”的东风吹至云龙,云龙蚕桑才开始了可持续发展的第二次复兴。在壮士断腕般地腾退“低散乱”之后,云龙人拍拍尘土,重新铺开蓝图,开始规划起上下游更完整、“附加值”更高的蚕桑产业链。

图片

云龙蚕桑文化研学营地 图片源自大潮网

守住底蕴,抓住创新。在生产力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蚕桑的种植、生产必须向“精”向“新”进行探索,让文化产业散发新的生机。

走进云龙村雅云蚕桑生产示范基地,360余亩的基地面积,相较于曾经动辄千亩的大规模种植而言并不出奇,但120多个优质桑种分布其间,桑树种质资源圃、桑品种区域试验园、杂交桑试验园等产、学、研配套齐备,曾经的靠天吃饭,变成了如今的科技生产。

紧密合作,谋求共赢。缫土丝、剥丝绵、拉绵兜,煮茧、缫丝、辖丝、拉丝、上轴……在最考验手艺的领域,云龙人从不缺将技术变为技艺的本领。

现如今,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贝利凤等一批老手艺人仍在传承和发扬着非遗之美。规模化加工生产方面,云龙村不断同国内外优质品牌加强合作,让本地优质蚕茧、蚕丝走得出去、打得响品牌,也让“桑黄”“黄金被”等精品逐渐提升了知名度。

图片

云龙茧站 图片源自中国丝绸博物馆

拓出新路,盘活全局。如果说种植、生产、加工等环节是守着“老底子”的经验大胆创新,那么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则是新一代云龙人“无中生有”的开创性成果。1995年便不再收茧的云龙茧站,如今“修旧如旧”,成了研学体验点,游客可以在这里饱览云龙蚕桑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围绕非遗文化,云龙村先后打造了蚕俗文化园、云龙记忆馆、智能蚕室、云龙蚕桑文化研学营地等精品点位,力求集农业观光、研学旅游、美食体验、生态休闲等元素于一体,让文化优势不断转化为强村富民的新动能。

桑梓新生

作为传统文化产业,蚕桑的发展之道在不同年代也有着不同注解,作为观察浙江甚至全国蚕桑产业走向的重要窗口,云龙的经验,值得许多乡村细细琢磨。

发挥乡贤动能。“桑梓”即是故乡,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乡贤的参与助阵。在云龙村实现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数不清的新老乡贤各尽所能,共同推动着桑梓新生。20世纪,云龙大队建一生产队队长朱芝明等老一辈农桑人力争上游,向标准化生产要产量,创造了云龙的第一次崛起。

眼下,雅云蚕桑基地文旅版块负责人金肖黎等一大批年轻的新农人,以直播、电商等为新农具,续写着云龙崛起的新故事。对于乡村文化产业而言,“桑梓”情中有着无穷矿藏,值得持续深挖。

图片

云龙村蚕房外景 图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激活文化内核。乡村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不能脱离文化根脉这条主线,云龙村第一次崛起后的低谷和第二次崛起的过程都表明,大拆大改、盲目转型并不是振兴之策,乡村的“精改微提”应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产业的精髓,以文脉为主线,讲好自己的故事,打好自己的品牌。

适应市场之变。云龙村念好“文化经”并非一蹴而就,在转型过程中,云龙村坚持同专业第三方开展合作,竭尽所能地为新兴产业配齐发展所需,这是待客之道,也是发展之道。

面对流量为王、“卷”者生存的文化产业大环境,云龙村一方面始终找准了科普研学和农事体验的自身定位,一方面始终同市场发展趋势保持同频,不断提升业态质量,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乡村文化产业百花齐放的今天,这种敏锐的市场嗅觉往往能决定品牌的成败、乡村的发展。

图片

云龙蝶园 图片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

桑田望向沧海,沧海也注视桑田。千百年来,云龙人寄情于蚕桑一物,传承、发扬、创新着蚕桑产业的传统之美,也在转型升级的实践中续写着新时代蚕桑文化产业的新注解。

责任编辑: 张嘉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