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 | 以“三信”筑牢基层干部威信根基
网评 | 以“三信”筑牢基层干部威信根基
2025年07月18日 10:53:04 来源: 宁波市镇海区委组织部 作者: 李若凡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点多面广,为落实好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处理好矛盾交织的复杂局面,基层干部必须在群众中树立起说话掷地有声、振臂一呼百应的威信。然而威信靠上级封不来、靠权力压不来、靠宣传吹不来,其关键就是要赢得群众对干部能力的信任、品德的信服、情感的信赖。
本图由AI生成
以“甩开膀子”的实干担当筑牢能力之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群众评价干部,最根本的是看能否解决真问题、带来真实惠。再美好的蓝图,若只停留在文件上、口号里,终将消解群众的期待,透支宝贵的信任。说了就要干、定了就要办,基层干部要赢得能力之信,必须走出办公室,沉到矛盾最集中、问题最棘手的一线去。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期间,面对肆虐的“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发指示,而是带领干部群众,拖着病体,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跑遍了全县120多个大队,行程5000余里,摸清了“三害”的底细,探索出“贴膏药”(翻淤压沙)、“扎针”(种植泡桐)等科学治理方法。正是这种“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实干精神,凝聚起兰考人民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就要传承这种实干精神,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带头引进技术、发展产业;在基层治理的繁杂中耐心协调、破解难题;在化解矛盾的第一线坚守公平正义。唯有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回应群众的热切期盼,以“甩开膀子”的行动力攻克一个又一个发展难关、民生痛点,才能在群众心中真正立起“能干事、干成事”的硬脊梁,筑牢威信最坚实的根基。
用“立身持正”的公道正派铸就品德之信。“公生明,廉生威”,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群众的眼皮底下,品德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公信力的存亡。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最厌恶的就是作风漂浮、遇事推诿,最痛恨的就是私心作祟、优亲厚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以权谋私、侵害公共利益。这样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在群众眼中都“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威信自然无从谈起。福建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用一生践行“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誓言。他反对铺张浪费,在县委民主生活会上严厉批评“两大院一年吃喝千余元”,要求“经济上绝不能搞特殊”;他精简会议,在隆陂水库建设中与民工同吃同住,拒绝单间待遇:“指挥部要和群众一视同仁”。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筑起了一座“不搞特殊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精神丰碑,至今仍是党员干部对照检查的明镜。品德之信,源于日复一日的坚守,基层干部当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学细悟纪律要求,时刻绷紧廉洁之弦,持续加强作风建设;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权力、敬畏法纪、敬畏群众,做到慎独、慎微、慎初;要永葆清廉本色,管住手、管住嘴、管住身边人,坚决不碰红线、不越底线;要恪守公道正派,在利益分配、矛盾调处等敏感问题上,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以公平公正赢得人心。
靠“枝叶连情”的真情互动滋养情感之信。“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感纽带是威信最坚韧的黏合剂。基层干部要主动走出“空调房”,走进“百姓家”,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如果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对群众的喜怒哀乐视而不见,对矛盾纠纷麻木不仁,甚至颐指气使、官气十足,无形中就会在干群之间筑起冰冷的高墙,再强的能力、再好的品德也难以真正抵达人心。天津北辰区瑞景街道宝翠花都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林则银,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社区天使”。她扎根社区16年,手机24小时开机,首创“五常五送”工作法(常敲空巢老人门、嘘寒问暖送贴心;常串困难群众门、排忧解难送爱心;常叩重点人群门、沟通疏导送舒心;常守居民小区门、查防管控送安心;常开休闲文明门、和谐追梦送欢心)。她熟知社区每一户的特殊情况,把空巢老人当父母,把困难儿童当子女,把社区当家来经营,用点点滴滴的关怀温暖了千家万户的心。基层干部要带着真情实感下基层,主动“坐到群众炕头,想到群众心头”,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多做惠民实事,坚决杜绝“面子工程”。要走进群众的生活场景,感知他们的酸甜苦辣、急难愁盼,实打实地纾解民忧、温暖民心,在朝夕相处中建立亲人般的情谊,在并肩奋斗中结成命运共同体,威信才能在群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