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 | 以“常”“细”“长”之功答好作风建设永恒课题

2025年07月15日 15:59:55 来源: 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 作者: 吴梦琦

作风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决定事业兴衰。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但“四风”问题隐形变异、树倒根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犹在。要破解这些难题,既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一曝十寒,必须拿出“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韧劲,在“常”“细”“长”三字上下实功、求实效,方能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汇聚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本图由AI生成

涵养“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定力,让“常”字融入血脉。“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作风建设,首在持之以恒,贵在融入日常。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战风沙、治盐碱,用生命诠释“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执着;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二十二载,用满头白发换来万亩绿海,诠释了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反观当下,少数干部仍存“检查突击搞、过后老一套”的侥幸心态,正是定力不足的表现。“常”的要义,在于将严的要求内化为政治自觉和行动习惯。这要求我们必须持续深化理论武装,筑牢信仰之基,时刻拧紧思想“总开关”。作为街道干部,尤其要把作风建设的要求融入每一次理论学习、每一次组织生活、每一次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中,确保“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砥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实干担当,让“细”字落地生根。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作风建设重在躬行实践。口号喊得震天响,不如为民办成一件实在事。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历经多年深耕,将审批时限从“平均7.2个工作日”压缩至“最快3分钟办结”;北京“接诉即办”机制坚持六年如一日,让群众诉求从“案头待办”变为“指尖直达”。其成功秘诀就在于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于细微处见真章。“细”的关键,在于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下足“绣花功夫”。作为身处服务群众最前沿的街道干部,我对此体会尤深。作风实不实,就看能否把邻里纠纷、政策答疑这些看似琐碎的群众“小事”,当作心头大事来办,用细致入微的服务赢得群众信任。要坚决摒弃“差不多”、“过得去”思想,力戒“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过度留痕等新表现,让优良作风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彰显力量。

构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制度体系,让“长”字行稳致远。“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作风建设成在制度创新。北宋以磨勘法选贤任能,今天我们构建起干部考核“德能勤绩廉”综合评价体系,其核心都在于用制度破解作风问题的反复性、顽固性,实现“长”治久安。“长”的根本,在于标本兼治构筑长效机制,用制度的刚性约束划定行为边界,用机制的柔性激励涵养担当精神。要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完善精准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要大力推进小微权力清单化、透明化运行,特别是基层街道、社区层面,要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微权力”晒在阳光下、关进笼子里;更要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赋能手段,提升监督的精准度和效能,让隐形变异“四风”无处遁形。唯有如此,方能以制度的稳定性对抗作风的反复性,以机制的生命力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真正迎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清风正气。 


责任编辑: 邹姗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