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世界读书日 看古往今来的国外名家如何深描杭州?

2017年04月23日 14:46:08 浏览量: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傅颖

  《杭州一瞥》中的“杭州印象”插图

  他进而提出,正是杭州西湖,给苏东坡、沈括等天才人物提供了无限灵感。及至到了当代的马云,在阿里巴巴刚成立的时候根本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员工们就在西湖湖畔的草地上开会。言下之意,这湖光山色,甚至是能够激发商业上的创造力。

  城:古往今来街巷繁华

  “每到集市之日,市场中挤满了商人,他们用车和船装载各种货物,摆满地面,而所有商品都能够找到买主”,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来自威尼斯的旅行家这么描述。

  繁华,是杭州在许多投向东方的探索的眼睛里留下的另一种印象。

  13世纪,马可·波罗来到杭州。对于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好奇的远游客丝毫没有吝啬赞美的笔墨。他用大量篇幅细致描绘了这里的运河、桥梁、道路、商业形态、以及风土人情,并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马可·波罗对于杭州的描写是如此浓墨重彩,以至于当时的欧洲人甚至开始怀疑他口中的这座东方都市是真的存在、还是幻想出来的。面对着关于游记真实性的质疑,临终前的马可·波罗这么回答:“我所说的,还不及我见到的一半。”

  1919年的杭州御街(今中山路)店铺云集、熙熙攘攘。美国摄影家西德尼·甘博摄

  而埃里克·韦纳,似乎同样具有这种“杭州情结”。在《天才地理学》中,他聚焦了雅典、杭州、佛罗伦萨、爱丁堡、加尔各答、维也纳、硅谷七座城市,探索这些“地灵人杰”的城市是如何激发创新的。

  “宋朝首都杭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人口最多、最具创造力的城市”,他在书里写道,“欧洲人忙着在头发里捉虱子、想着中世纪何时结束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开始进行发明创造、吟诗作画,改善生存环境。”

  英国女旅行家毕晓普夫人于1898年来到杭州,拍下了这张“杭州西城门”的照片,这个门就是涌金门。(图源网络)

  在《杭州一瞥》中,科特莱尔等人除了描写杭州的自然之美,把另一个关注点,投在了杭州的新兴国际格局上。

  在专门写给来杭的“创业者”的章节中,科特莱尔他们这么描述钱塘江南岸的钱江世纪城:“这一整洁的都市新区如今已云集了众多高耸豪华的住宅楼、未来感十足的酒店、和跨国公司的总部。其还在不断拓展的轮廓格局,正继续定义着‘杭州’这个城市本身。”

  而对于钱江新城中心,这些长期在华工作的外国作者引入了自己的语言,将其称为一个新的“商业伊甸园”。

  《杭州一瞥》中的钱塘江南岸“莲花碗“插图

  人:市井生活引人向往

  采用了无比欣赏的口吻,韦纳提到了沈括与苏东坡,将前者称为博学的“中国达芬奇”,并认为《梦溪笔谈》“十分有趣”。而对于苏轼的豪放洒脱,他更是不吝赞美,甚至“炫”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苏东坡《夜行观星》中的诗句:“迫观知何如,远想偶有以。茫茫不可晓,使我长叹喟。”

  有趣的是,作为美国知识分子的韦纳,欣赏的是风雅的杭州士大夫,而在清末时期来到中国的一众旅行家、传教士,则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市井小人物的生活百态。

  二十世纪初杭州人家养孩子用的婴儿立桶,美国摄影家西德尼·甘博摄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