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两山”故事从安吉余村起步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

2017年06月09日 09:01:11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沈晶晶 邓懿

  绿色的康庄大道

  “如果不就地解决农村发展和村民收入问题,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山村的未来会是凋敝的。”潘文革说,关停矿山、水泥厂后,余村的道路已经明确,关键是怎么走。

  当穿村而过的余村溪渐渐恢复清亮,村民胡加兴做了一个决定:在村里治水基础上,自掏腰包请人清理溪道、加固堤岸,设计坡度落差,准备做漂流项目。曾在矿山开拖拉机的潘春林,当年便借了几十万元,办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

  “卖风景真的行?”伴随着质疑,不少人离开了家乡,向外谋出路。

  但没多久,余村就以亮眼的成绩作出了回答。

  胡加兴的荷花山漂流开通后,50条橡皮艇下水,当年前来体验的游客就突破1万人次。潘春林的农家乐里,游客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笋干、茶叶等“土货”成了“抢手货”,年营业额超过100万元。

  2013年,当“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工作向纵深推进,余村村委会二楼会议室里又有了新决定:要建全生态景区,不再保留生态工业。

  做了大半辈子竹制品加工的村民赵水根,毅然关停了每年净利润30万元的家庭作坊,拆除房前搭建的工棚。投入200多万元,重新设计、建造、装修房子,开起了民宿。

  从28到近400,这是12年间,余村从事生态旅游的村民人数增长曲线。2016年来余村旅游的人数超过30万人次,休闲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山水资源正显现出美丽的经济价值。

  而为了守护美丽经济,余村人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绿水青山。村民们不在山上使用农药,家家户户截污纳管,从山上到村口,10余名工作人员负责余村溪保洁,容不得一点污水和垃圾。

  不止余村,整个安吉也正向着绿色发展的目标努力。

  在乡村,“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因地制宜开展县域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在城镇,关停污染企业的同时,安吉要求不符合规定的企业一律不准落户。摒弃了矿山、造纸等落后产能,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生态竹木业风生水起。

  这里的故事告诉人们,创新增长方式,可以找到一条发展和保护、经济和环境相得益彰的道路。

  如今,不少安吉人的名片背面都会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们越来越明白这一科学论断指向的是什么样的未来。

  村民的美好初心

  沿着村道一路向上,绕过碧绿澄澈的冷水洞水库,便到了余村最早关停的那座矿山。青灰色山体依旧裸露,留着当年采石作业的痕迹。不同的是,地面已经铺上了石灰石,旁边还立了文字碑。

  余村人说,不同于其他两座已经复绿的矿山,他们要保持这里的原貌,建起一个矿山公园,“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

  十几年恍如一瞬间,这是余村人保护生态的初心,也是山乡巨变的起点,更是浙江绿色惠民的决心。

  从2010年的“生态浙江”,到2012年的“美丽浙江”,到2013年在全国率先发布《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赋予山水自然禀赋不同的11个市以全新的绿色发展定位,到2014年创造“美好生活”,再到2016年明确“十三五”期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补齐短板的主要目标和专项行动,所有行动都源于一个共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外小有所成的余忠尧回来了。老房子原拆原建,将边上的山体加固,路打通、桥拓宽,这个47岁的中年人决心开始新的事业:“不管出去的时候什么样子,人总会怀念家乡,何况这里已经变了天地。”

  在上海读完大学的徐铭玥回来了,负责在余村文化礼堂里接待考察团、管理图书室书籍、排定电影院播放片子等工作。

  ……

  大山之间,活力澎湃。

  现在,先行先试的余村,想做精做优,走向更长远的梦想。潘文革说,“青山绿水,生生不息”是他们的期待。

  从去年开始,村委会对开办农家乐进行了更加严格的限制,鼓励村民探索更多样、更生态的产业形态。村里还联合颐高公司,创办了美丽乡村大学和乡创空间,为农家乐业主、返乡青年等提供培训,课程包括讲述余村故事、电商销售、旅游产品设计、农家乐升级等。

  夏日渐近,余忠尧希望从他家屋后连通荷花山的步道能在今年建设完成。潘文革也期待着,生态景观、民俗体验、娱乐探险、文化传播等元素能有机融合,让余村走出一条依靠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躬践于行。余村村口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映照人们的自信。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