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特色小镇:留得住乡愁

2016年12月25日 16:20:20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记者 胡笛

  杭州。梦想小镇坐落在这座历史古城的边缘。

  一群方方正正的箱式办公楼中,孵化着一家家初创企业。

  新建办公区拔地而起,雄心勃勃的大学毕业生、天使投资人行走其间。小镇的餐馆成为交流思想的巢穴,人们吃着小菜和啤酒谈天说地。

  这里的梦想亦承载着希望:希望下一代人创造思想、技术和就业岗位,推动未来的发展。

  梦想小镇的所在地余杭区仓前镇,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的故乡,也是新中国第一代粮食人“四无粮仓”精神的发源地。

  与梦想小镇互联网之梦齐飞的,是仓前老街综合保护提升工程。目前已有近20处各级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是全国第一家以粮食仓储为主题的博物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仓前塘路油车坊修缮后作为章太炎故居的配套场馆——章太炎国学研修中心,每年开展“太炎国学经典诵读夏令营”等国学普及活动。整治后的仓前老街成为梦想小镇别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

  梦想小镇是浙江省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自2015年省委、省政府创新性地提出建设特色小镇以来,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硕果累累。其中,一批文化元素特征突出的文化小镇加快发展,以文化强特色,以文化调结构,以文化惠民生,以文化稳增长,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和创新之路。

  “特色小镇是一种新型的共同体,它的灵魂不是高楼大厦,不是优势产业,恰恰就是文化。”在近日召开的全省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现场会上,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说,文化建设不仅能为特色小镇塑魂,打造精神纽带,也能利用文化资源带动产业发展。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是省委、省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重大决策。

  特色小镇“特”在哪?离不开文化带来的加持效应。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塑造文化灵魂,树立文化标识,留下文化印象,是文化作为特色小镇内核的必然要求。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梦想小镇就有2家美国硅谷平台落户,集聚创业项目810余个、创业人才近7800余名。”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招商局副局长李洁介绍,形成了一支以“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队伍;有80余个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融资总额达31亿元。集聚金融机构510家,管理资本1200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金融业态。

  梦想小镇对于文化建设的定位也别具一格:“在出世与入世间自由徜徉”,做“都市里的乡村、城市边的花园”;抓住自然生态肌理、历史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运用三大要义,通过绿网、路网、水网及街区之间的互通,街区和建筑之间的联通,及建筑之间的沟通,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生活家园,富有创意的创业家园和有心灵寄托的禅意家园,使生态、生活、生产和创意、创新、创业在这里和谐共生,历史和未来交相辉映,传统和科技完美融合。

  独特的文化品格让梦想小镇独具魅力。

  “小镇非常干净,不论是众多的绿化,还是干净的河水,有的时候,上班累了,就出来看看这些风景,放松一下。”带领着企业入驻梦想小镇的创业者壹康复的CTO杜仲说,“那种大家一起拼搏奋斗的情感和经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家住在滨江,离这里很远,但是我每天早上睁开眼都想赶快到小镇来上班。”

  打造一个共同的发展理念

  与梦想小镇一样在近年名声鹊起的特色小镇还有嘉兴桐乡的互联网小镇乌镇、同在杭州市余杭区的梦栖小镇、西湖区的云栖小镇……在文化建设上,这些小镇都力图打造一个让所有人热情参与的发展理念引领小镇发展。

  作为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前端的设计产业为特征的梦栖小镇,把“多元、包容、开发、跨界”作为小镇建设的理念。而云栖小镇则围绕云计算产业的特点,提出构建“共生、共融、共享”的生态体系,成为小镇所有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这是杭州市(尤其是余杭区)几个特色小镇的共同特点——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公共文化服务的配套与现代创意产业发展有机的结合。

  这样的模式符合特色小镇文化建设总体要求:强化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存和历史遗迹,传承有价值的传统民俗和文化习俗,延续历史文脉,传承文化精神,弘扬文化价值。提升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文化服务功能和导向功能,凸显文化特色服务,营造文化艺术氛围,示范引领所在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推动特色小镇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立足文化特色,集聚发展文化产业,开发适销对路的特色文化产品,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

  此外,省文化厅还要求全省在推进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时候,注重推进特色小镇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扩大文化开放和文化贸易,传播和推介浙江地域特色文化,活跃双向交流与互鉴,拓展境外文化市场。

  突出自己的文化基因

  2015年,我省启动特色小镇建设,并在今年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推广,2016年10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127个小镇进入这份名单。

  人们越来越在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上形成了一个共识:我们的特色小镇不要走“欧式小镇”之路,“特色”应成关键词,要有持久生命力。特色小镇应该是留得住乡愁的宜居家园。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目前全省的特色小镇在文化建设方面百花齐放、各有千秋:越城黄酒小镇、湖州丝绸小镇、南浔湖笔小镇、开化根缘小镇、龙游红木小镇、龙泉青瓷小镇等在发展经典文化产业方面拓展了思路,取得了良好成效;乌镇互联网小镇、莲都古堰画乡小镇在组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打造有影响力文化品牌方面作出了良好示范;瓯海区时尚智造小镇率先制定了专门的特色小镇文化建设规划;拱墅区天子岭静脉小镇在环保文化主题上辟蹊径,普陀沈家门渔业小镇在打造海洋文化上做文章,天台山合和小镇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上下功夫,特色十分鲜明;杭州湾新区滨海欢乐假期小镇、上城南宋皇城小镇等在文旅融合发展了探索了路径。

  “在前期调研中,有些同志反映,因为某些小镇的产业定位和特色,文化很难参与小镇建设。其实不然,我们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就需要文化。对于以产业发展为主的特色小镇来说,文化是生产力。”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蔡晓春告诉记者,“文化同时也是附加值,有文化的企业和有文化的产品,价值就是不一样,何况特色小镇的产业本来就要体现在‘特’字上,怎么能离开文化做产品。”

  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文化基因与独特魅力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下一步,我省将继续运用“文化+”的动力和路径有效助推特色小镇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塑魂、育人、兴业、添乐、扬名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指导特色小镇挖掘文化资源、提供文化服务、提炼文化品质,使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实现特色小镇文化功能“聚而合”、文化形态“精而美”、文化产业“特而强”、文化机制“活而新”。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