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路径探析

——外婆坑村文化礼堂现象解读
2016年12月23日 15:12:43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朱旭东

  近年来,绍兴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市关于创建农村文化礼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风尚良好、文化繁荣发达、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目标,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题,按照统分结合、软硬结合的建设思路,努力打造“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新农村。截止目前,绍兴在全市范围内已建成500余家功能齐全、规格较高的农村文化礼堂。

  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人类社会存在两种秩序,一种是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秩序;一种是工业社会中的法治秩序。维系乡村和城市的价值体系各有不同的侧重。因此,要构建与城市不同的,符合乡村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是现代化进程的形势所趋,又是必然要求。农民的精神家园与乡村新型共同体如何重构?这就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1.村民认同感有差异,全民参与难度大。新农村建设使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村民甚至是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不少地方存在老思想、旧观念,并没有认识到农村文化礼堂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为文化礼堂只不过就是唱唱、跳跳的地方,花钱买摆设;有的认为投资建厂房能获得收益,投资建文化礼堂是赔钱买卖。这些,就使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村民组织的文化活动,有些因参与度不够而难以开展,从而也影响了管理者、组织者的积极性。

  2.资金缺口较大,缺乏长期日常经费保障。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对于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来说,启动建设资金就让人望而却步,更别说长期日常运行管理经费了。从绍兴本地情况来看,虽然省里每年有1500万资金分别奖励补助给一些先进地市和贫困偏远地市。但是事实上,作为经济总量而言较为发达的绍兴而言,要去和其他地市争取5、6个补助名额,竞争激烈。市里的补助奖励措施还尙未落实,各区、县(市)虽然热情较高,但财政补助也是有限。

  3.活动单一,缺乏特色,内容建设可持续发展堪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建、管、用、育”,建是基础,关键还在于“管、用、育”。从全市面上的情况看,通过梳理村史文脉,挖掘本村特色文化品牌加以弘扬,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今后推广中,各村“文化礼堂”的内容与形式将会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简单机械复制试点村的经验与模式,可能会与其他村存在兼容性上的差异,导致原先基础就比较薄弱的农村文化活动得不到村民们的认同。甚至有些村、镇文化礼堂本身就存在先天开发不力,没有很好地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发展文化产业,导致了文化礼堂建起来后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建时轰轰烈烈,建后无声无息。

  二、从文化礼堂到礼堂文化的嬗变——以新昌县外婆坑村为例

  礼堂,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是那个年代的人脑海深处真挚而美好的记忆。如今的农村文化礼堂更是成为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展示文化特色、传承本土文化的文化阵地。在新昌与东阳、磐安、嵊州四地交界处的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从绍兴市10个贫困村之一到如今成了小康村,上了《人民日报》、央视,今年更是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可以说,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改变了外婆坑村的精神面貌,也正是外婆坑村的发展变化造就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繁荣发展。

  1.强化道德引领,注重文化建设“红色基因”。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曾在外婆坑村扎过营,留下了多个红军活动遗址。外婆坑村主要依靠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坚持把农村文化礼堂的“讲、学”功能摆在突出位置,通过面向农村基层的思想教育、致富帮带,建立起基层红色阵地。一是“乡音”传“党声”,加强红色宣讲。外婆坑村文化礼堂将革命史迹与乡村旅游、民族情怀结合起来,建设了一排红色长廊,主要展示革命年代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吃苦耐劳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增进爱国情怀、提高民族凝聚力。使外婆坑村文化礼堂成为当地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革命史迹“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二是“干部”树“党形”,提升价值引领。都梁的小说《亮剑》中提到:一支部队也是有气质和性格的,而这种气质和性格是和首任的军事主管有关,他的性格强悍,这支部队就强悍,就嗷嗷叫,部队就有了灵魂。对于我们基层的党员干部也是一样,村书记党性强整个村就有一股昂扬向上的正气。外婆坑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从一名普通的箍桶匠成为全国劳模,造就了“省长八上外婆坑”的佳话,带领外婆坑村脱贫致富。以劳模的品质来做平凡人,以劳模的品质来做诚信事,以劳模的品质来做群众榜样的村支书,林金仁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不仅个人捧回了“县富民好书记”、“绍兴市优秀共产党员”、“绍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而且还为外婆坑村捧回了国家级4块、省级12块、市县59块共75块荣誉牌。最近其《老林讲堂》作为该村文化礼堂的又一文化品牌正在各地进行巡讲,成为介绍外婆坑村致富经验,宣传推介外婆坑村文化旅游的金名片。目前《老林讲堂》已在柯桥区和嵊州市的农村文化礼堂都作了演讲。

  2.深化创新实践,用活文化建设“绿色基因”。在我市农村,大部分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并不富裕。虽然建设文化礼堂上有补助,但区区一二十万,实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而要使得这样的农村单纯搞好、搞活文化建设显然过于苛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今的外婆坑村无疑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样板,一方面该村文化礼堂就是从实际出发,用方寸之地,展示了外婆坑村人创新创业的艰苦历程,从而激发本地村民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另一个方面,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无论是经济产品的辐射影响还是旅游服务的发展,外婆坑村又实实在在的用其所独有的礼堂文化,对外宣传、影响了一批人。一是把“试点”变“景点”,实现“社会效应”到“经济效益”的转变。外婆坑文化礼堂全面展示了外婆坑人立足绿水青山,致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足迹。在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外婆坑村结合本村实际,建成千亩生态有机茶园,成立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打响“外婆坑”有机茶叶品牌。现在全村茶叶面积由1991年的96亩增加到目前的1500亩(其中白茶200亩),人均收入由先前的96元增加到目前的15860元,茶叶总产值由原来的4万元增加到目前的400多万元,大多数村民还在城里买起了房子,一举摘掉了绍兴市贫困村的帽子,从全省出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了小康村,被浙江省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二是将“风景”变“风情”,促进“文化”加“旅游”的升级。除了发展生态农业,该村积极做好文化文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居等产业,建成农家乐集聚中心;申请成为长三角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等等举措,都围绕着绿色生态、持续发展的思路。2014年外婆坑村共接待游客56000余人次,村文化产业已经占村级经济收入的35%,带动经济效益达300多万元,2015年至今已接待36000余人次。在外婆坑绿色礼堂文化的熏陶下,村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强化文化认同,唤醒文化建设“多彩基因”。从绍兴目前已经建成的文化礼堂看,多数礼堂在建设时,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能较好体现特色。实践证明,特色性是文化礼堂的吸引力所在。因此,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创新,着力在文化礼堂的建筑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等方面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力争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这样,才能使当地群众产生归属感,使礼堂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恒久吸引力的“精神家园”。外婆坑文化礼堂于2013年改建完成,其中三廊和五馆特色显著,包括文化长廊、珍贵记忆廊、红色走廊和古村寻根馆、民风馆、少数民族风情馆、民俗博物馆、文化展陈馆。两年来,外婆坑文化礼堂坚持打造独具一格的礼堂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的“少数民族风情馆”最具特色。“八十炉灶,四十光棍”,过去的外婆坑村是新昌有名的“光棍第一村”,但随着村里老百姓收入的提高,苗族、白族、傣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媳妇嫁进了外婆坑。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外婆坑村立足“十族同心”,将民族元素融入文化礼堂,建成少数民族风情馆,弘扬民族团结文化。在少数民族风情馆中,陈列有12个民族的服装、首饰和风俗文化资料,别样的异域风情,和谐的村民关系,反映了外婆坑人以诚待人、以实交心的纯朴品质,以及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愿望。村里还组建了少数民族舞蹈队,自主编排了“外婆坑村的故事”舞台剧和“民族时装秀”等节目,在传统节日和旅游旺季向游客展示。通过平时活动表演的相处协作,少数民族媳妇迅速地融入到了村民的生活,使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团结。

  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农村文化礼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抢占意识形态高地,建好、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刻不容缓。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不是政府与基层,或者个人的一厢情愿或一意孤行,而应是政府与民众的共同意志,是一场乡村社会人力物力的“众筹”,更是思想智力的“众筹”。外婆坑村的文化礼堂建设经验,事实上已经能够成为绍兴绝大多数偏远农村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范本,更别说我们还有许多经济实力强、基础较好的村、镇。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和村级主体作用。农村文化礼堂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基建项目,从大的方面说,它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的载体和平台。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制订工作目标和规划,强化措施。农村文化礼堂的主体是农村,村两委高度重视是基础,村两委思想认识到不到位、直接关系着文化礼堂的运作发展,只有充分认识“文化礼堂”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建好、管好、用好文化礼堂。市文广局、市文联等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文艺专家联百村”、文联志愿者等活动载体,积极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服务,丰富文化礼堂活动内容。最近,我们也正在重新梳理农村文化礼堂服务菜单,希望通过选优、选精市级各部门(单位)提供的文化礼堂服务活动,能真正让农村文化礼堂服务内容更加有特色,更加精致。

  2.要挖掘特色,突出亮点与文化品牌。我们常说,文化要接地气。事实上,也只有通过文化的方式,借助文化的手段,利用文化的优势,才能把核心价值观与乡村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在文化礼堂建设中,首先明确各自的文化主题,打特色文化品牌;其次在品牌、特色的选取上,要因地制宜,注意挖掘本村的历史、非遗,力争一村一品,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外婆坑村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就是以当地特有的红色记忆、创业创新、乡情乡愁、特色民俗等内容为纽带,引导社会各界重新认识乡村文化的可贵之处,激发众人的文化自觉,鼓舞、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共建乡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又引来了农村精神文化事业的欣欣向荣,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显现。不仅是本村人,也不仅是外嫁的村民,更多的游客来到该村寻找乡愁、寻找记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谐、文明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与当地的文化深度融合,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的生产生活,内化成为人们的共同价值和精神追求。此外,新昌梅渚村的农村文化礼堂充分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农民春晚等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在农村文化礼堂中发光出彩。

  3.注重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投入。要落实出台农村文化礼堂的财政扶助政策,给予一定经费保障,确保“有钱办事”。建立农村文化项目资助机制,对有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艺术形式,通过项目资金给予支持,激发农村文化创新活力。下阶段,我们也要研究相关经费保障问题,争取市级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据了解,省内有部分地市出台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意见,有些配套补助政策最高达到1:1补助。同时,各村也要探索通过村级配套、民间集资等方式多渠道集资筹款。树立节约办会、开源节流,坚持花小钱办好事、办大事的理念,让每分钱都能发挥出最有效价值。有奖必有罚,反过来我们也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运行考核奖惩机制。

  4.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众人拾柴”的凝聚力。农村文化建设不是政府与基层,或者个人的一厢情愿或一意孤行,而应是政府与民众的共同意志,是一场乡村社会人力物力的“众筹”。更是思想智力的“众筹”。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外婆坑村的情况中看到以村支书林金仁为主的党员干部发挥的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所谓“事在人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对了人基本上也就干成了事。所以,文化礼堂的“建、管、育、用”关键在人。下阶段,我们更加关注和关心人的作用,要在农村文化礼堂现场会中,评选、表彰“优秀管理员”。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要以红色记忆、创业创新、乡情乡愁、特色民俗等内容为纽带,引导社会各界重新认识乡村文化的可贵之处,激发众人的文化自觉,鼓舞、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共建乡村文化建设。将政府推动、群众主动、社会助动的这一“众筹”模式渗透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各个环节中去。

  5.积极培养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有“众人拾柴”的凝聚力。所谓“事在人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对了人基本上也就干成了事。所以,文化礼堂的“建、管、育、用”关键在人。我们也可以从外婆坑村的情况中看到以村支书林金仁为主的党员干部发挥的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抓好文化礼堂管理员队伍。让热爱宣传文化工作,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懂一些民俗礼仪,会使用礼堂设备,并且热心服务群众的专职文化礼堂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服务。据了解,省内嘉兴市的农村文化礼堂工作较为出彩,其根本就在于其在全市范围内拥有一支专业的文化专职管理员队伍。另一方面,要组建一批善于组织活动的文体骨干队伍、挖掘一批非遗传承人、培训一批农村宣讲员队伍,通过发挥村内“草根艺术家”的作用,协助开展文化礼堂各项工作,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