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让古老的家规家训“活起来”
金华:让古老的家规家训“活起来”
2016年12月23日 08:21:55 浏览量: 来源:浙江省纪委监察厅网站 作者:金华市纪委
上课铃声响起,金华市兰溪诸葛镇中心小学校园内的朗朗书声此起彼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诵读《诫子书》已经成为该市77所中小学校的“开学第一课”,诸葛后裔聚居地的孩子们诵读起来,更觉亲切而自豪。
金华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素有“小邹鲁”之称。从历史长河中淬炼出代表地方文化和精神品格的家规家训精品,不仅在当地代代传承,还接连登录国家平台,充盈着我国廉洁文化的宝库,闪耀着独特的精神光芒。
家事牵国事,家风引政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成为开篇之作,浦江郑氏家族的传世家训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时隔不久,该专栏刊出第二期——《诸葛村:百世传诵〈诫子书〉》,介绍了兰溪诸葛氏家书家规。目前金华婺城何氏三杰家规家训、义乌徐侨家训、磐安大皿羊氏清德家训等专题已陆续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出。
在金华,历史沉淀的家规家训精品不胜枚举。婺城杨塘下村滕氏的“‘十世尚书’传忠廉”、金东琐园村严氏的高洁故事、东阳全域“崇文重教、精工善艺”的人文传统、义乌田心村重商的祖训,武义郭洞村先祖的生态理念、磐安榉溪村的孔氏家范……一幅幅耕读传家、修身齐家的美好画卷引人入胜。散落在八婺大地的文化明珠,为待人处世提供镜鉴。
有学者研究表明,宋代以来,家规家训以江浙最富,浙东与吴中并称。宋元时期,婺州(金华古称)为全国学术中心之一,名人辈出、学术发达为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家训家风文化创造了丰沃的土壤。但不少家规家训精品之所以能“重出江湖”,与金华市委、市纪委的大力倡导有关——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家规家训文化,显现出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把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廉洁正气优良家风作为推进党风廉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郑氏规范”的挖掘宣传最具典型意义。浦江郑义门以168条家规培养出宋、元、明、清四朝173位官员无一贪腐,郑氏规范“廉俭孝义”的治家传承,也引起了各方关注。
“富之教子,须是重道;贫之教子,须是守节”“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担当处自强不息,受用处有余不尽”……在东阳市的中国木雕博物馆木雕家训馆内,350余块雕版上,简简单单的只言片语便能直抵人心。
东阳是中国木雕之乡,铭辞雕版成为家规家训的独特载体,一句句至理名言透过历经岁月风尘的木板,显得拙朴而真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规家训与廉洁教育最直接的关联,正是家国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
比如,在兰溪诸葛村,每个村民从小到大都受《诫子书》家训文化的熏陶,它已经成为每个人的行为自觉。诸葛村也成为省级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和知名的旅游景区,每年都有数万人到此参观接受教育。永康胡氏勤廉家训文化,倡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被百姓尊称为“胡公”的北宋名臣胡则,一生为官清廉、勤政务实,为百姓铭记。行走在金华乡间,会在各种场合与当地传诵的家规家训邂逅。在古祠堂的柱子上,在文化礼堂的厅堂里,在家家户户的对联中,“土生土长”的本土家训,配合着对先人事迹的传诵,让这些流传久远的字句更加切近。
优秀的家规家训有着穿越时空的巨大力量,有着亘古不变的价值追求,它根植大地,生生不息。
对家规家训全方位的传承,让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扎得更深。金华市以中小学为重点,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加强未成年人友善、孝敬、诚信等传统美德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促进传统文化走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家庭。浦江县举行“我们的家训”大型主题教育活动传承孝义文化,东阳市则结合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的“去陋扬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发动群众将祖上和先人好的家训编入各村的《道德故事》,发放给全村学习诵读。
优秀传统家规家训不再是寂静无声的古董,也不再是宗祠里的晦涩碑文。在不少地方,家规家训更是已经“活起来”,成为群众内化于心的行动自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传统家规家训,犹如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耀明珠,新时期下,它们正以独有的魅力,走进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2-22为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天台样本
- 2016-12-20丽水莲都:廉洁家训挂厅堂驻心堂
- 2016-12-20杭州天子岭静脉小镇:环保文化 绿色理念
- 2016-12-20南宋皇城小镇:挖掘城市经典文化 打造杭...
- 2016-12-20古堰画乡小镇:彰显文化魅力 扮靓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