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婺好家风”与时俱进照亮前路
“八婺好家风”与时俱进照亮前路
历史能湮灭物质却遮不住思想的光芒
2016年11月09日 12:28:03 浏览量: 来源:金华日报 作者:楼盼
浦江县夏张村百忍堂
浦江夏张村张氏
【前世】:百忍义门
浦江县白马镇夏张村的 “张氏家训”,可以追溯到唐朝。夏张张氏,源自河南寿张县张氏一脉,先人张公艺以“忍”、“孝”治家,相传九世同堂,全家九百余人,男耕女织,和睦相处。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经寿张县访贤,询问张公艺治家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娌妯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高宗听后备受感动,当即赐号《百忍堂》,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以彰其事。
后经百年迁移,张氏族人于永乐年间迁至浦江。其以“百忍”为总训,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训子戒律———张氏家训二十四条。得益于良好家训家风的教诲和熏陶,早在1939年抗战时期,夏张村就建立了浦江县最早的9个党支部之一,组织村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秋,又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以张氏族人为骨干,成立了农民抗日协会。协会成员冒着生命危险为新四军浙东纵队、金萧支队第八大队送情报,还伺机痛打了驻合济桥头的日伪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夏张村家训
【今生】:舍己为公
张氏家训二十四条曾一度被历史洪流淹没,被人们所忽视,张氏族人也不再将它作为行为准则。也许正是没有了家训的严厉约束、精神熏陶,曾经的先进村成了远近皆知的“矛盾村”。
6年前,夏张村村级组织涣散,村民人心不齐,村级事务混乱,张三定放下手中的生意,回乡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他的家人很反对:在外办厂,一年收入少说也有几十万元,当村支书没钱就不说了,劳心劳力还容易得罪人。然而,张三定心里却一直回荡这一句话:“兄弟不忍外人欺。”最终,面对两难,张三定选择舍己为公。
村子在发展,村民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落后。2015年,当浦江县里推开文化礼堂、家风家训建设时,张三定重新挖掘、推出了张氏家训二十四条。“老古话里有大智慧,我的想法就是通过家风家训教育,让村子更和谐。”张三定和村两委商议后决定,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党员入手,让党员以身作则带动群众一起遵循家规家训。于是,夏张村的56位党员在学党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还多了一项任务:学习家训。在党章、家训的引导下,66岁的老党员张先勇主动为村里的石榴林除草,党员张国松主动为村里的花花草草浇水,党员张分雨主动帮助工人进行池塘清淤……党员的以身作则,感染了村民,也跟着一起努力践行家训。如今,夏张村这个“矛盾村”已成为浦江县十佳美丽村。
全市党员干部
“学家风、立家规、行家训”
国是千万家。家风虽小,却连着党风、政风、民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从表面上,我市传统家规家训的“进化”像是自然而然的事。实际上,它的发扬光大离不开党委的有力推动。
今年3月7日,以《郑氏规范》168条家规为原型的廉政动漫片《郑义门》登上央视。我市因势利导,开展《郑义门》廉政动漫片观后感征文比赛,从上万篇征文作品中精选优秀作品,出版了《八婺好家风》一书,市委书记赵光君为书作序,认为该书从历史到当下、从家风到政风、从个人到家庭,多视角解读了“郑义门”家规家训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市深入开展“学传统家风、立时代新风”活动,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围绕“学、立、行”开展家风建设,将学家规家风与学党章党规结合,与做合格党员融合,打造“两学一做”的金华品牌。
9月底,我市所有党员干部都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特点,对照“四讲四有”标准,在坚定信念、牢记宗旨,勇于担当、勤勉履职,廉洁从政、干净干事,心系群众、真心为民等方面订立家规家训。在“学”上集聚“修身齐家”之功,在“做”上增强“治国平天下”之力,家规家训中传达出来的“洪荒之力”,已成为党员干部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整治环境、靓化金华”、防汛抗台等急难险重一线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09金华: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提升带来巨变
- 2016-11-09金华金东:“整镇推进、整区提升”工作...
- 2016-11-09温州龙湾实现党员队伍的“自我排毒、自...
- 2016-11-09杭州东洲街道打造“党建+”区域发展模式
- 2016-11-09苍南创新述职评议严管基层党员, 56名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