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婺好家风”与时俱进照亮前路
“八婺好家风”与时俱进照亮前路
历史能湮灭物质却遮不住思想的光芒
2016年11月09日 12:28:03 浏览量: 来源:金华日报 作者:楼盼
金华历史上名门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家规家训精华闪烁。除浦江郑义门《郑氏规范》外,婺城盘溪何氏家训、金东琐园村严氏家训、兰溪诸葛八卦村《诫子书》、东阳王宅村王氏家训、义乌《徐氏家范》、永康胡则家族勤廉家训、武义明招山吕氏家训、磐安《羊氏家训》等,如星光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历史的车轮,可以湮灭物质的痕迹,但思想的光芒总能透过历史的迷雾,照耀人们前进的行程。直到今天,金华的后人们依然在传承着老一辈良好的家风,特别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全市各级党组织把“学传统家风、立时代新风”作为重要内容,党员学家风、立家规、行家训蔚然成风。而跨越历史长河而来的传统家规家训,也在“两学一做”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进化”出更富有时代特色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八婺好家风”的前世与今生。
胡库下村老党员向学生们阐释家训
永康胡库下村胡氏
【前世】:勤政为民
宋端洪二年(公元989年),永康胡库下村出了一名进士———胡则。他浮沉宦海47年,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选曹计省,是北宋前期政坛一位中高级官吏。他在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使民,勤政廉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毛泽东同志曾评价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当一切繁华落尽归于尘土之时,胡则精神以另一种形式照亮后人的心灵。《胡氏家训》由胡则及其弟胡赈创始,历经宋元两代传承后,明崇祯9年(1636年),胡氏子孙根据胡则遗留的祖训,制订了《胡氏家训》十三条,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胡氏子孙整理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胡氏家训》,内容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的方方面面。
家学渊源的胡库下村胡氏后人,曾秉持着家训中“正人君子,澹泊明志。为人应以忠孝仁义为上,当以家国为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的劝导,满怀爱国热情,投身到抗日的洪流当中。在胡库村的族谱里,有一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胡库支部书记胡临安的回忆录。回忆录中写道: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原永康县委书记胡岩岁(胡则后人)获释出狱,回到家乡胡库,联络同志继续开展革命活动。约在民国二十七年,我在他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共胡库支部,办起民众夜校,支部党员和进步青年几十人参加了夜校学习。之后,胡岩高、胡岩芳、胡绍效、胡岩屏、胡云岩、胡德福、胡云富、胡高梭、胡启亨等人参加了抗日战争……
【今生】:默默奉献
时光荏苒,代代相传的家训精神,现如今依然浸润着这个村庄的后人。胡福阳是胡库下村的村委会主任、共产党员,胡小木是他联系的五保户。早些年,胡小木不慎摔断腿。胡福阳二话没说,承担起了照顾胡小木的责任,直到其恢复行动能力。2013年,胡小木吃坏东西腹泻便血,危急情况下,胡福阳将他送到古山卫生院,不仅跑前跑后联系手术事宜,连收拾老人的污物也是不皱一下眉头。最终胡小木得到及时救治,转危为安。为了让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胡福阳还安排胡小木住进了环境更好的养老院。今年9月,80多岁的胡小木安然离世,胡福阳和村里的党员为其办理了所有的身后事。在这位无儿无女的老人走到生命的终点时,是身边的党员,让他感受到了世间的暖。
是善行,更是责任。身为胡则后人,胡库下村村两委推崇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哪怕是‘芝麻官’,也得努力将村里建设得更好,让村民生活得更幸福。”胡福阳说。胡库下村90多位党员,包括预备党员在内,所有人都分别联系着村里的孤寡老人、残疾人。“有困难,找党员!”这是胡库下村党支部对村民的庄重承诺。
金东区琐园村党员以传统曲艺———“道情”说家训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09金华: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提升带来巨变
- 2016-11-09金华金东:“整镇推进、整区提升”工作...
- 2016-11-09温州龙湾实现党员队伍的“自我排毒、自...
- 2016-11-09杭州东洲街道打造“党建+”区域发展模式
- 2016-11-09苍南创新述职评议严管基层党员, 56名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