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铁榔头,再续铜艺缘
一把铁榔头,再续铜艺缘
2016年11月05日 09:01:28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俞吉吉
G20杭州峰会主会场会议大厅内,由朱炳仁团队建造的铜穹顶。 林云龙 摄
朱炳仁团队G20艺术品
朱炳仁团队G20艺术品
亮相峰会
创造奇迹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如今已成为杭城中又一处“网红”般的观赏目的地。其主会场迎宾序厅里一道道散发着淡雅气质的紫铜门框、迎宾厅内呈现出钱江潮波浪纹路的庄严铜大门、会议大厅里吊顶外圈的“流线型紫铜连心斗拱”……都是朱府铜艺团队最国际化的一次创作:耗费100多吨铜,铜饰面达8000多平方米,400多名铜匠历时近半年打造铜门、铜顶、铜画等在内的大型铜工程,还有陈列于各场馆内的60余件精巧的铜艺作品。
这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从成为G20项目的特邀承建方,到参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西子宾馆、西湖国宾馆以及机场会客厅的铜构建改造,前后只有半年时间。400多名铜匠的加盟,成为团队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合作。为了不负使命,他们在创作中精益求精。
西湖国宾馆里的《蒹葭江月》和《火柿映波》,是朱炳仁首创的熔铜和庚彩技艺的表现。2006年,朱炳仁参与建造的常州天宁宝塔在竣工的最后时刻遭遇大火,首层檐瓦全部熔融,而塔身筋骨颜面完好。朱炳仁在修复佛塔时,发现圣火熔渣中涵藏有千姿百态的熔铜结晶体,从中感悟并首创了“熔铜艺术”。从此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也让他从传统工艺迈入了当代艺术的大门。
6年前的初夏,朱炳仁又在熔铜艺术的基础上,集历史上五彩、珐琅彩、粉彩之精华,独创负载在熔铜材质上的全新彩绘庚彩。熔铜使传统印象中庄重硬朗的铜,线条柔顺、肆意流淌;庚彩则在熔铜基础上通过彩料渗化、叠加、融汇、渲染、抛磨而成,二者的结合,实现了熔铜艺术与色彩结合上的飞跃。
为了“量身定制”与所在场所的建筑风格匹配的艺术品,忙碌一天的朱炳仁只能把作品构思的时间放在晚上。他的床边一直放着一个可移动的电脑,每天晚上上网搜集资料和构思设计的时间基本都在4个小时以上。这也成为他保持至今的习惯,也是为了把握当代艺术潮流,借鉴和学习优秀的文化和技艺,不断充实自己。
已到不惑之年的儿子朱军岷参与并指挥了这次庞大的铜工程。工程节奏紧凑,特别是4月24日到30日工程验收的最后7天,对每个工匠来说都是考验。
因工程工艺复杂,单是迎宾厅里铜大门上的钱江潮纹饰十易其稿;穹顶安装难度大,每一片都需要匠人们用手中的红外线笔进行位置的精确比对。“有一处位置偏移了,后面的位置都会出错。这好比拼图,每一块都必须放在对的位置。”朱军岷说:“头一仰就是好几个小时,长期工作下来脖子酸了,就蹲下动一动脖子继续干。”
穹顶安装完毕,离工程验收只剩32个小时,但还有34扇重达600多公斤的铜门没有安装。所有铜门当时已经运抵场馆之外,离安装地点大约100多米。因没有设备帮助搬运,只能靠工匠们把门一扇扇抬进大厅。“当时现场还有150多名匠人,他们20人一组负责抬门,然后又6人一组负责安装。”闷热的大厅里,通风系统还没开始使用,上百号工匠分散在各处的门厅,汗流浃背。最终,任务按时完成。
“32个小时,34扇铜门,这就是一个奇迹。”朱军岷感叹道。
作为朱府铜艺的第五代传承人,朱军岷也在父亲的基础上开拓和耕耘着属于他的一片天。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04李万君:这个焊工不简单
- 2016-11-02楼仲平:小吸管大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