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一把铁榔头,再续铜艺缘

2016年11月05日 09:01:28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俞吉吉

zjrb2016110400017v01b003.jpg

朱炳仁在创作

  铜就是我

  我就是铜

  “铜是一种可贵的理性金属——它不像铁,总是不断地剥落生长着红锈色的外衣,又老想显露自己白皙的肌体;它也不像金,常以耀眼的光芒显耀高贵的存在;铜默默地掩隐在深绿色的氧化层下,坚守着自己的沉稳与永恒。但愿铜就是我,我就是铜。”这是朱炳仁随笔中的一段文字,也成了他艺术人生的写照。

  故事还要从朱炳仁父亲留下的一把铁榔头说起。

  朱炳仁的太祖父朱雨相是绍兴“义大铜锡店”的创始人,到了朱炳仁的祖父朱宝堂手上,铜铺易名为“瑞昌铜锡店”。生意兴隆时,朱家更在工匠云集的绍兴开出了三店一场。然而,当朱炳仁的父亲朱德源接掌铜铺家业时,铜成了稀罕的“战略物资”,靠铜吃饭的朱家一时断了生计。祖传的铜店在父亲手中只得忍痛关门,而这一关就是数十载。

  出生铜铺世家的朱炳仁,7岁随父亲举家搬到杭州。他没有亲眼见到过祖业的辉煌,却从之前父亲那因无铜可雕而忍痛割舍祖业的无奈与失落中,领悟到朱家与铜之间难分难舍的情分。

  当年他考取浙江水利电力学校时,因生活拮据,常常连下饭的菜也买不起。后因学校关闭,勤奋好学的朱炳仁开始了自学的历程。他自学完所有学校未教完的课程,并在中国恢复高考后考取了浙江电大读文科;期间,自学了工艺美术、建筑艺术、景观策划、化工金属表面处理、企业管理等多门学科,为日后铜艺复兴打下了基础。

  机遇的嬗变始于改革开放大潮兴起之初。那时的朱炳仁正受命承包一家服装店,就在效益年年大增的时候,他却把一纸辞职信递给了他的领导,揣着几百元钱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旅——他想复兴朱府的世代铜业,改变当时家家户户里连一块铜都没有的局面。但手上有的,仅是父亲留下来的一把铁榔头。

  因正值铜匠稀缺,无师可拜,只能自己摸索。除了曾经的书本所学和工厂做工的经验,他还会时不时地去查阅文献资料。当年正成批诞生的公司开张时都需要挂铜字招牌,朱炳仁决定从一块块招牌入手,开始复兴家业。凭着对铜这种金属特殊的感情和悟性,他在不断超越中,一步步攀上艺术高峰,打造起朱府铜艺的一个新时代:

  杭州灵隐铜殿、无锡灵山的百子弥勒、西安大雁塔唐玄奘求法图,他铸造了价值连城的中华铜雕文化三宝;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回归铜雕门、上海金茂大厦铜装饰、APEC会场的百幅铜壁画,他创造了世界现代铜雕工艺三经典;高达47米的桂林中华第一铜塔、举世无双的杭州雷峰塔、102米高的上海展览中心金铜塔的建造,让他得到了“当代鲁班”、“铜建筑之父”和“铜雕王”的称号。

  两个月前的G20杭州峰会上,朱府铜艺再次惊艳了世界。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