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座山,踏遍晨昏朝夕
磐安大盘山26年党龄的科技特派员浦锦宝
守护一座山,踏遍晨昏朝夕
2016年06月30日 02:59:44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石天星 应晓燕
人间有情,科研接上地气
去年1月,浦锦宝被评为金华市优秀科技特派员,这距他正式下派磐安县安文镇当省级科技特派员还不到1年,但对于磐安县大盘山的干部和药农们来说,一提“浦老师”都认识。
陈子林说,浦锦宝对人没有距离感,好说话好接触。“我们磐安做中药材种植的家庭农场也很多,他给药农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人很好,没架子,很实在,药农请他指导了一次之后,以后每次都是先想到他。”十几年下来,陈子林跟浦锦宝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铁哥们”。
“他是真正跟我们大盘山融入到了一起,是我们大盘山最对口最需要的专家。”大盘山管理局副局长杨碧烟说,浦锦宝知识渊博,在中药材、真菌、养生方方面面都很有研究,宏观的、微观的问题解决起来都水平很高。“最难得的是随叫随到,都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
浦锦宝告诉记者,其实通过这些年跟县里的接触,他也学到了很多实验室里、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农民其实有很多实际经验,只是没上升到理论层面。”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了农民,也从农民那里学到了实际经验。
地方干部和药农们对浦锦宝的认可是发自内心的,也会以最热情的方式表达出来。磐安县新渥镇的白芍种植大户老陈请浦锦宝做过白芍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指导,去年在磐安县药材交易市场的集市上遇到了浦锦宝,70多岁的老人欣喜地拉着浦锦宝的手不肯放,一定要他去自己家吃饭,还要把家里刚收获的毛豆送给他。
“这里的人都非常朴实,只要你真心对待他们,他们就会以更多的真心对待我们。”浦锦宝内心很感动。
安文镇是磐安县城关镇,正是浦锦宝作为科技特派员所下派的镇。得知浦锦宝晚上住在安文镇,安文镇分管科技的副镇长马美萍一结束工作马上来找他商讨组织下一期药膳师培训的事情。
“5月份的时候,我们邀请浦老师给我们安文镇农家乐业主做了一次药膳培训,浦老师他们编的一本药膳手册在会场上就被抢得一本不剩。上次快活岭山庄的老板还跑我办公室来了,一开口就说‘浦老师这个人真的好,我们的紫山药药膳多亏了他指导’。”马美萍说,她原本在培训班上说业主们有需求找她,她再去跟浦老师对接,没想到业主们已经跟浦老师直接对接上了。
“我有一个心愿,浦老师能一直当我们镇的科技特派员,不要换。”马美萍干脆地说。
浙江泰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总程柏青告诉记者,企业前身是以生产小食品、豆制品为主的磐安县泰丰农特产有限公司,后来觉得增长的空间不大想转型。“我通过市场调研,觉得珍稀药材种植开发很有前景,生物科技公司都是浦老师帮着一手策划、组建的,他还帮我们申请到了科技部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全国都没有几家企业(能申请得到)。”
现在,泰丰在海拔1000多米的黄檀林场建成了500多亩的三叶青栽培基地。三叶青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具有抗肿瘤功效,在省内是除铁皮石斛之外最热门的新兴中药材。由于过度采掘,野生的三叶青已几乎绝迹。当年,省中医药研究院为了找到最适合三叶青生长的条件,派出浦锦宝等专家在浙江、广西、贵州的大山里跑了很长时间。2009年,“三叶青的人工繁育研究”的项目通过省科技厅项目验收,“一种三叶青的人工栽培方法”获专利。
虽然三叶青要2到3年后才会有产出,但到时块根每公斤的价格能达到1000元,干的磨成粉能达到每公斤5到6千元,而控根容器中放置的用无纺布包裹着基质的三叶青扦插小苗每年可以卖出几十万株,每株2元。
“现在浙江省在推广林下经济,补助力度很大,林农不能砍伐山林,经济收益会有减少,而发展林下经济是一种补偿林农的有效措施。”浦锦宝说,三叶青一般是生长在溪沟边、树林下面,所以人工繁育三叶青时,也要用遮阴网模拟它的野生环境,或者开展仿野生林下经济综合利用,既省去了遮阴过程,又提高综合利用,“另外,我们在磐安冷水镇、新渥镇也帮助企业在田间搭建了连幢大棚、立体层架的三叶青繁育和栽培基地,大棚里的三叶青藤蔓是沿着隔网向上攀援的,所以它还有个名字,叫‘金丝吊葫芦’。”
据了解,省中医药研究院自2005年至今选派了33人次的科技特派员,建立了32个示范基地,帮助当地开展中药材和经济作物的繁育和种植,其中5人被省政府评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2人被评为市级优秀科技特派员。
“作为一名党员、科研人员能够把理念、科技成果运用到带动基层企事业单位科研水平提升和基地产业兴起上,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浦锦宝说,省中医药研究院还和遂昌九龙山、庆元百山祖、龙泉凤阳山等多地有合作项目,他也经常去。
在他心里,有一点很坚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转化为生产力。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