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磐安大盘山26年党龄的科技特派员浦锦宝

守护一座山,踏遍晨昏朝夕

2016年06月30日 02:59:44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石天星 应晓燕

zjrb2016063000017v02b006.jpg

浦锦宝(右)和张宏建(左)在人工繁育基地采集标本。

  山林如诉,保护矢志如一

  早上8时,我们就从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龙皇坑哨卡”出发进山了。中午,终于在山顶管护站“盘山尖瞭望岗”歇下脚。

  这天,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厉廷法也正好带了人进山考察旅游路线的开发,他们从山下带来了豆腐、苋菜、五花肉,让值班护林员给大家做一顿午饭。在管护站的堂屋里,浦锦宝话虽少,但说一句是一句,大家都竖着耳朵听。

  “遇上大雪天,山上护林员的生活是最苦的。”浦锦宝说,平日里,山里的护林员吃的最多的就是屋前地坪里种的土豆,管护站是两个护林员轮值,每人上山10天下山4天,蔬菜和肉带进山都不方便,也不好保存。“护林员平时都见不到什么人说话,很寂寞。”

  离开管护站时,他叮嘱护林员一定要把附近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连根拔掉,至于那一大片明晃晃的“大花金鸡菊”,他忧虑地望了一眼。“这种园林植物一旦引种过来会蔓延得很快,那样路边上的那些‘小东西’都长不了了。”

  记得上山时,半路遇到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人在瀑布边踏勘,浦锦宝望着他们的背影,表情怅然,互相打招呼时说:“如果这里建游步道,工程车都会开进来,路边珍稀濒危的药用植物要提前移栽到其他地方去。”

  可并不是所有的药用植物移栽后都能存活,也不是所有的野生中草药都能经过“驯化”之后被人工繁育。对于大盘山药用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事业,浦锦宝已经持续投入了13年的心力。

  大盘山的沟沟壑壑,他走过了不知多少遍,拍摄野外中草药照片资料10余万张,为的就是摸清大盘山中草药种质资源的种类,研究透它们的野外生存环境,这才有可能在驯化基地模拟出野外生存环境,并在经过好几代优胜劣汰之后,筛选出能够适合人工繁育的优质药用植物种质。

  “人们容易有一种误区,认为野生中草药就比人工栽培的好,这有可能,但不是必然。”浦锦宝说,野生中药材的野外生存环境千变万化,有适合它的,也有不适合它,这就会导致它们的质量高低参差不均匀,而通过人工优选和规范化的管理,产出的中药材质量稳定,整体优于野生药材。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