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青年联盟
大山里的青年联盟
2017年02月14日 15:49:00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沈晶晶 陈传敏
一根网线,
传来山外的活力
从庆元县城到张村乡,得开一个多小时的车。弯弯曲曲的山路时不时隐没在雾中。因为这段艰难的路程,陈支全不止一次想将父母接到县城居住。
在他周围,搬迁下山、发展特色产业致富的村民有不少。近年来,作为东南沿海土层滑坡的典型县,庆元响应省里“生态移民”“搬迁扶贫”政策,建成同济新村、同德新村、同心新村等安置小区,累计已有6万多人先后下山,实现安居乐业。但念旧的父母不忍离村,拒绝了他的提议。
借着加入“8090青年联盟”的契机,他也得以重新审视家乡的变化。看着他长大的人一个个变老,忍受着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干活也变得力不从心,“是到了年轻人扶一把的时候了”。
从蔡川村开始,陈支全和乡干部一起,挨家挨户摸底农户意愿和农产品数量,并尝试将土鸡、土鸭和兔子放到网店,效果竟有些出人意料,不仅销售一空,还常常供不应求。
一根网线,将山区生态优势尽情展现出来,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也给留守老人带来增收机遇。
于是,“互联网+留守鸡鸭”的计划,在陈支全的脑海里悄然形成。
2016年5月,他买了500只鸡幼崽、500只鸭幼崽,免费发放到村里。老人们自愿领养,按照生态方法进行养殖。而他则承诺,年底不论大小,按只收购,每只鸡固定价200元,鸭子300元。
62岁的蔡川村人范宗定一口气认养了33只鸭、6只鸡,当起了“鸭司令”。老了老了,还能做一番事业,他的干劲十足。83岁的上吴坑村人周跃青感叹“鸡鸭也能网上卖”,也养了几只蛋鸡,准备专门卖鸡蛋……
截至今年2月,“互联网+留守鸡鸭”计划已帮助张村乡89户低收入家庭平均增收2000余元。“数字背后不仅仅是收入,更重要的是老人‘心有所盼’的幸福感。”陈支全觉得。
当然,各种困难也不少。白天鸡鸭不好抓,陈支全只能晚上一个人开着车上山收购。等收完了,年底却正好碰上禽流感高发,鸡鸭滞销;放到县城的仓库里养着,又遭到邻居的抱怨;父母帮忙养着,家里的稻谷很快被消耗一空……
有时,“值不值得”的疑问会突袭心间,但想起老人们接过钱时的笑容,他又坚定了继续做下去的想法,“老人们要的不多,我们能给的也不多。让他们能靠自己的能力赚些钱,干活有盼头,生活更充实,这就值了。”
在叶文飞看来,“互联网+留守鸡鸭”计划还有另外两层意义,“帮扶帮扶,首先是政府、企业和有能力的个人扶一下,创造机会。其次是精准,产业定位、资源禀赋不同,策略自然有所不同。庆元做得好的电商,很多是张村乡人,这一年的实践,证明电商扶贫这条路是对的。”
今年,陈支全准备调整“留守鸡鸭”的产品结构,主推鸡蛋。乡里也决定将这一计划的范围扩大,推进农旅结合,鼓励低收入农户扩大锥栗、山地西瓜种植面积,利用荒田种植莲花、方竹等观赏型经济作物。
跳出张村乡的范围,观察浙江经验,这里的路径也浓缩了全省扶贫的两大重要举措:社会扶贫和产业扶贫。一方面,探索与金融机构、各类企业的扶贫协作模式,汇聚社会力量,合力帮扶增收;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农家乐、电子商务等农村经济业态。
所有行动最终指向的,是让低收入农户依靠内生动力自我发展。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2-14大数据可助推企业社会责任创新
- 2017-02-13播撒“党的种子” 江苏省非公企业党组织...
- 2017-02-1393岁老兵的心愿:我的同袍,我的兄弟,...
- 2017-02-122017年,各省都定了哪些发展改革小目标
- 2017-02-12龙泉补齐短板促低收入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