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施昕更:在良渚生,为良渚生

2016年11月27日 10:20:50 浏览量: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马黎

  1939年的施昕更

  施昕更(左)、董作宾(右)在良渚遗址现场

   1936年12月23日,这一天的《东南日报》上,有一篇题为《西湖博物馆在杭县发现黑陶文化遗址》的报道,做了这样的描述——

  “西湖博物馆馆员施昕更,最近因调查杭县地质,在该县境内,发现黑陶文化遗址多处,遗址见于距地表约二公尺之池底,包含于黑色淤土层之内……考古家认为远古东方之固有文化,为构成中国最早历史期文化重要份子,时代在殷商以前……并据施君在杭县一带屡次之调查,对于地层上蕴藏情形,已渐明了。”

  这是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介绍良渚遗址发现的史料。同为考古记者的我,有些好奇,不知当年撰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是否采访到了施昕更呢?

  当然,80年前,谁都没有意识到,这位只有25岁的清瘦书生,就是良渚遗址的发现者。人们更没想到,3年后,施昕更因为感染猩红热,英年早逝。

  那是他28岁短暂一生中唯一的田野考古。

  施时英的办公室,在良渚遗址管理所,从办公室窗口望出去,就是莫角山遗址,也就是我们说的良渚古城宫殿区,相当于当时的紫禁城。办公室的北面不多远,则是著名的反山王陵。他经常会想,爷爷是否也曾走过他窗前的这条路,在那片已经湮没在历史中的池塘、泥土里,寻找着良渚的星光。

  一位会画画的年轻人

  一次偶然的发现

  施昕更并不是考古科班出身,但是,他会画画。

  原余杭县文管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云路,1990年左右因为建设良渚文化博物馆,去北京常书鸿家里恳请题词,常书鸿跟他清楚地提到,曾经教过施昕更画画。

  1929年,杭州举办了第一届西博会,施昕更的绘画功底派上了用场,当上了西湖博览会艺术馆甲部的管理员。那年,他18岁。那时,艺术馆的馆长是林风眠。

  1930年春夏之交,施昕更进入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地质矿产组,从事地质矿产工作,除了绘图,他在西湖边,灵隐飞来峰,宝石山,进行野外岩石标本采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在《良渚考古八十年》一首书的《发现》篇中提到,20世纪30年代,史前考古学在中国兴起,随着江浙财团的形成和发达,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挑战“在人脑海中盘旋久了”的“江浙古无文化的传统思想”。

  有一件很重要的事,1936年5月31日,卫聚贤等在杭州古荡试掘了一天。博物馆命施昕更也去参加。

  他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考古工作,只不过对考古一向是有兴趣的,所以那些年来,在浙江省各地调查地质时,也同时注意到了近代文化地层的研究。

  施昕更觉得,馆里让他参加的原意,是要他去记载地层的。但是,试掘不过短短一天,他见到已搜集的实物,太熟悉了,在他的故乡良渚,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是一种长方形有圆孔的石斧居多,或者称石铲,以前他也认为是玉器并行的东西,所以不去注意它。但是,其他石锛、石镞等,他此前从未在浙江境内见到过。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