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两代放映员

2016年11月27日 10:21:04 浏览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张哲

  胶片机淡出,放映员渐成鸡肋

  沈余淼亲身经历过的杭州影院风云,对江苏人葛靖来说无异于前朝旧事。1994年,省公司改制,《亡命天涯》成为第一部中国引进的好莱坞大片,葛靖于这一年来到人间。

  从事电影放映这一行的理由对葛靖来说很简单,就是觉得放电影这件事很神奇。入行几乎是零门槛,入了以后再跟着前辈边做边学。在金逸影院干了两年后,葛靖跳槽到传奇奢华影城,原因是离家近一些。至于收入,他说其实全杭州的影院哪家都差不多,普通员工每月2500元到3000元,主管级的3000元到3500元。

  行业经验三年多的葛靖如今是传奇奢华影城的机房主管。他和三位同事轮班工作,每天晚上按照市场部给的排片表,将第二天各厅的电影播放时间输入服务器。到时候,服务器会自动让放映机播放电影,而葛靖们只需在放映室通过小窗观察片前广告和正片是否准时播放,以及为极偶尔出现的放映故障、事故而待命。

  葛靖从入行起就一直和这些数字放映机打交道,他没有接触过胶片放映机。数字机的出现大幅减轻了电影放映员的工作强度,同时也让电影院节省了人力成本,电影放映员逐渐成为一个看起来有点鸡肋的工种。

  从胶片到数字,这样的转变在很多人眼里大概是技术的更新换代。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和上海电影技术厂先后取消了胶片生产,从全世界来看,也极少有导演坚持用胶片这种成本高昂的介质来拍摄——即便拍出来,拥有胶片放映机的电影院又还有多少呢?

  退休后,沈余淼又在省公司旗下的奥斯卡电影大世界工作了十多年。这家影院最开始在望湖宾馆对面的环城西路3号,叫奥斯卡电影院,后来因为环城西路改造,就在龙游路的都锦生丝织厂租下旧厂房,建成现在的影院。“所以这里的层高很高,不像杭州其他电影院机房那样压头压脑。”他指着机房里的几台大家伙说,“这几台都是胶片机,我们仍旧保留着。”

  沈余淼认为,数字并不见得能够完全替代胶片。清晰度是数字好,但是色度还原方面,他认为数字肯定输给胶片。这就像手机拍照轻而易举的今天,仍然有少数爱好者仍然坚持用胶卷来摄影一样。

  “我们那辰光要求很高,有上岗证才可以当放映员的,否则不允许。而且这个职业里也要一级级考上去,我1990年就到顶峰了,放映技师。”言谈之间透露的自信可以视为沈余淼对过去这个身份的怀念。“最早我们用皮包机,后来用固定机,灯源从碳棒到氙灯,对放映员来说是减轻负担了。现在年纪轻的这批同我们已经大不一样,都是自动化了,好比挡车工。而且电影院也留不牢人,待遇低。”

  葛靖也坦承现在电影放映员不需要经过认证上岗,但仍希望尽可能带给观众良好的观影体验。对他个人而言,并没有打算在电影放映员这一条道上走到黑。他想在目前的岗位上尽量多学东西,一旦有合适机会,还是打算实现职业生涯的转型。

  10天前,李安导演带着全球首部120帧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与中国观众见面,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全国只有五家电影院能够播放该影片最高版本,现场的火爆程度堪比春运现场。

  电影采用4K、3D、120帧的技术拍摄,一时间引起了整个电影世界的关注。甚至有人预言李安将会在詹姆斯·卡梅隆的3D版《阿凡达》之后再次引发一场电影世界的革命,而李安本人则称这种做法为“撼动旧思维、拥抱潜力无限的数字技术”。

  电影拍摄从胶片到数字技术,再从简单的数字技术到高端的数字技术,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由此带来的观影体验大幅度提升。当然,也有人在怀念胶片时代,像杭州的老放映员沈余淼。

  电影世界的竞争早就从拍摄端影响到了院线端,在杭州的影院江湖,120帧自然是时下最热的话题。但比这个话题更重要的,是在过去几年的“黄金时代”之后,各家院线如何在寒冬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活下去,并活得好一点。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