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百岁老红军刘全德的长征往事

漫漫长征路 巍巍红军魂

2016年10月17日 13:01:06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丁谨之

zjrb2016101600004v01b008.jpg

  【红军档案】
  刘全德,男,1917年12月生,江西永新人,1932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三次反“围剿”战役和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解放战争中参加了东北剿匪、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西剿匪等。解放后,历任浙江省交通厅公路运输局、工程局办公室科长、主任,省工程局水泥厂厂长等职,1983年12月离休。

  1934年10月,赣南,17岁的刘全德跟随红二、六军团开始了一场远征。漫漫两万五千里征程,从于都河边到陕北大地,他们走向抗日救亡的最前线,走出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如今,年近百岁的刘全德,仍无法忘却那段“把活路堵死、向死路求生”的峥嵘岁月。追溯刘全德的长征往事,是一场与伟大征程的别样对话。它所蕴藏的精神财富,历经时光洗礼,仍泽被后人。

  铁索桥上的冲锋

  永新腔,是刘全德一辈子改不了的乡音。这座江西井冈山脚下的县城,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初创时期的根据地之一。1928年4月,“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后抵达此地。刘全德的堂哥刘祖德加入中央红军,并被委任为地方特派员,在永新地区开展革命工作。

  在他的影响下,年仅12岁的刘全德加入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并在后来的红六军团入伍参军。

  1934年10月,依照中革军委命令,中央代表任弼时随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从中央苏区突围,转战至湘鄂川黔苏区,与贺龙会师,合并为红二、六军团,就地开展斗争,并配合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行动。“长征,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刘全德回忆。

  长征初期,红二、六军团沿红一方面军的行军轨迹转成齐进,蒋介石责令川、滇、黔军部队重兵加强江防河防,企图将其阻挡在普渡河东岸。1935年4月初,渡河战斗打响,身为第二梯队的一员,刘全德紧跟第一梯队,背着门板,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铺设桥面。

  “子弹扫过来,跟下雨一样。”不少战友中弹后,跌入滚滚急流,转瞬便消失不见。没有退缩和犹疑,后一批紧随而上,背上的门板是唯一抵御子弹的“武器”。“铺过去,让大部队冲上来!”是战士们心中的念头。

  鲜血铺就的道路,缓缓延伸。强渡成功后,刘全德才发现裤腰已被铁索磨烂。“怕死,还怎么打仗!”义无反顾的冲杀,是克敌制胜的秘诀,也是刘全德的红色记忆。

  拽着马尾巴过雪山

  普渡河之战后,4月底,红二、六军团巧渡金沙江。随后,中革军委发来电报,要求两军团赴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这一路,雪山连绵。摆脱重兵围堵的红军,直面“更强的敌人”——粮饷、装备严重短缺。

  人迹罕至的前路上,没有食物,更没有御寒的棉衣。“麻袋、棉絮,只要能保暖,都往身上绑。”茫茫雪山中,跨出的每一步,都是向人类极限的挑战。

  重度缺氧导致的高原反应,在极度虚弱的身体上加剧。刘全德记得,那时,自己的两条腿就像灌了铅,挪都挪不动。

  在云南中甸短暂休整后,部队继续北上,平均每天就要翻越一座雪山。一次,刘全德患上“打摆子”(即疟疾),浑身无力。“我以为自己这回过不了这关了。”求生的渴望,让他死死拽住马尾巴,艰难行进,终于翻过雪山。

  彼时,没有人知道,这场远征何时能结束;没有人知道,这场远征哪里是终点;也没有人知道,自己能否抵达胜利的彼岸。但他们依然视死如归、无惧艰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