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雪山见证信仰的传承

——追忆夹金山下的峥嵘岁月
2016年10月15日 17:10:07 浏览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海龙

  图为夹金山顶云海。尔楠 摄.jpg

  图为夹金山顶云海。尔楠 摄

  “离天三尺三,鸟儿飞不过,凡人不敢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在四川省宝兴县硗碛乡和小金县达维镇分界处,有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山,名叫夹金山,当地人称神仙山,意为只有神仙才能攀登翻越。

  这里,是红军长征路上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红军经历生命极限挑战、生死存亡考验,走向胜利的地方。

  81年前,红军不畏艰险、翻越雪山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红军作风优良、守纪爱民的故事,至今流传。

  再恶劣的环境,也阻挡不住红军前进的脚步

  从宝兴县城往西北行驶约75公里,就来到了夹金山脚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里还是一片原始森林,山巅终年积雪,天气变化无常,险象环生。

  1935年6月,挡在红军长征路上的,就是这样一座巍峨的皑皑雪山。

  “老辈人讲,那时玉米已有齐腰高,一下雪,就全都盖住了。”夹金山下泽根村80岁的村民泽娘说。

  “这儿常年天气寒冷、山高路陡,行走在雪山上不能大声说话,否则空气震动,容易引起雪崩。”马文礼是红军翻越夹金山时的向导马登洪的儿子,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起红军翻越雪山的故事。

  “当年他们走到筲箕窝时,山上狂风四起,雪花随风扑面而来,像刀割般拍打在大家身上。”马文礼说,那儿又是低洼地带,有一米多厚的雪,抬伤员的担架无法通行,只能一个个背过去。

  中央红军大多来自水乡泽国,从未遇见过这么高的雪山和这么冷的天气。脚下,是陡峭的山坡和白茫茫的雪;天上,是国民党飞机的不时骚扰。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红军战士胸口像堵着团团棉絮,呼吸非常困难,在厚重积雪上行走,稍不小心,就会掉进雪坑或滚下山崖丧生。

  然而,再恶劣的环境,也阻挡不住红军前进的脚步。他们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抓一把冰雪,累了也不敢坐下休息。杨成武将军回忆说:“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人们头晕腿酸,一步一停,一步一喘。这时候,谁要是停下来,就会永远起不来。”

  邓颖超在《回忆录》写道:“夹金山上终年积雪,积雪很深,山顶空气稀薄,从来很少有人从这里走过。雪山必须在每天下午4时前走过,上下30公里,中途不能停留,否则,大风雪来了,就会冻死在山上。我们来到山上,越向上走气压越低,呼吸困难,有些体弱患病的同志,一坐下就起不来,或行走缓慢,不能及时赶过山顶,就牺牲在雪山上。奇寒和气压低,并没有威胁到英勇红军烈火锻炼的心,浩浩荡荡的队伍都爬上了山顶。一过山顶,许多战士连走带滚,滑下山去,这座巍峨的雪山,终于被红军征服了。”

  “长征万里险,最忆夹金山”。从1935年6月12日至18日,中央红军历经七天七夜,终于翻越夹金山,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拿老百姓的东西,必须给钱

  走进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大门,右边不远处竖立的一块石碑上写道: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救穷人。

  纪念馆馆长舒敏告诉记者,1935年6月7日至18日,中央红军途经宝兴共历时12天,留下了许多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

  87岁的唐开阔,是灵关镇的一名退休教师,祖祖辈辈居住在此地。他告诉记者,在红军到达灵关镇之前,国民党进行反动宣传,使得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人心惶惶。但红军战士们却以实际行动,有力回击了国民党的恶意丑化。

  1935年6月7日傍晚,红军先遣队进入灵关,街上一片寂静,家家关门闭户。“当年我才6岁,出于好奇,从门缝里往外看,红军都在街沿上。”唐开阔回忆,红军战士为了不打扰群众,夜间就在街道两旁的房檐下席地而坐,露天歇息,第二天天亮,在征求老百姓意见后,才住进百姓家里。

  红军挨家挨户地宣传“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是来打富济贫的”,打开地主粮仓,把粮食分给老乡。乡亲们感动地说:“红军真是咱们穷人的队伍啊!”

  “当年,我们家有10间老房子,好几批红军在我们家共住了五六晚。”唐开阔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大人们以为红军来了,可能要打仗,就全家搬到乡下去住了。几天后回家一看,挂在厨房楼上的腊肉都没有人动过,家里一切完好无损。”

  6月11日,红军先遣队抵达硗碛藏寨,当众宣布4条纪律:不进老百姓的住房;保护当地的寺院;不随便吃群众的东西;不拿夷(藏)家的一点财物。

  “红军不进老百姓房子,喝开水要付给铜板,如果不收钱,红军就不喝开水,深受藏民称赞。”宝兴县关工委副主任李宣文告诉记者,第二天,硗碛街上就扎起三道“天花”(用松柏和鲜花做的牌坊),贴满“欢迎红军来藏家”的标语。

  “当年,藏民生活相当差,从没吃过大米。红军烧火煮好饭,先盛米饭给藏民吃,他们自己再慢慢吃。饭后,看见藏民居住的锅庄楼柱子偏了,红军就帮藏民把柱子扶正、加固。”泽娘说,红军以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作风,赢得了藏民的信任和支持。

  当地藏民有个传统,每户家里每人都预备有一至两双新麻草鞋和一两条牦牛毛绑腿,穿上后可以防止雪水浸入脚底,看红军条件艰苦,藏民便把这些家底自愿送给红军,但红军还是坚持给了钱。“就相当于是买的。”泽娘说,“看见老百姓收了钱,红军才放心。因为他们有铁的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拿老百姓的东西,必须给钱。”

  必须马上回到岗位,那儿有5000多社区居民需要他

  从芦山县沿省道210线,进入宝兴县地界的灵鹫塔旁,一块高高的红色牌上写着:“美丽宝兴、永铭党恩”。

  三年前,“4·20”芦山大地震突如其来,山河破碎。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宝兴人民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不畏艰险,迅速投入抗震抢险工作当中。

  杨顶伟,是灵关社区党委书记。他清晰地记得,2013年4月20日,是个周末。那天,正在外地的他从新闻上得知,震中在芦山龙门乡。由于龙门乡和灵关镇相邻,杨顶伟判断灵关灾情一定很严重,他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马上回到岗位,那儿有5000多社区居民需要他。

  往昔孩童嬉笑的街道上,惊恐声、呼叫声、哭救声不绝于耳。杨顶伟赶到社区后,立即组织大家开展自救,排查安全隐患,迅速把受灾群众安置好。

  “大灾大难之际,党员必须身先士卒,冲到第一线。”杨顶伟说,作为基层干部,他们把长征精神作为工作动力,一切为百姓着想,实实在在为百姓服务。

  在夹金山南面15公里,海拔2400米的山腰上,坐落着一个小村庄,叫嘎日村。

  谈及长征精神的传承,嘎日村村民都会不自觉地想到村党支部书记杨朝军,直言他就是“当代的红军”,是能把荒山变金山的能人。

  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杨朝军带领村民,仅用半年时间,就修了一条从海拔2400米到3960米,宽3.5米,长19.2公里的“通天路”。

  村民回忆,当年修路异常艰苦,在海拔2800米喇嘛洞的一处五六百米危险路段,8名从外地请来的挖掘机师傅跑了4名,丢下话:“不干了,命都要没了,还修什么路?”

  “为消除其他师傅内心的恐惧,我们组织多名村干部充当安全员,对师傅进行安全培训,让师傅熟悉喇嘛洞周边环境,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杨朝军告诉记者,最后,他带领留下的师傅花了近两个月时间修完这段险路。他说:“作为夹金山下长大的娃,当年红军翻越雪山那么难的路都跨过去了,我有什么理由可退缩?”

  如今,“通天路”已直通达瓦更扎景区,成为“致富路”,不仅有利于村民在高原牧场放牧,还可以发展旅游业。杨朝军介绍,村里很多人搞起了家庭旅游接待,嘎日村百姓的人均年收入已翻了两番。

  嘎日村的“致富路”仅仅是宝兴县灾后重建的一个缩影。“挑战极限、不胜不休”这一红军翻越夹金山的精神,激励着宝兴干部群众在感恩中奋进、在不屈中崛起。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