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十二法让“空心村”不再空心
浙江丽水:十二法让“空心村”不再空心
2016年08月09日 11:02:04 浏览量: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胡侠
近些年,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不断外出,在偏远山区形成很多“空心村”。党员外出、组织残缺、经济薄弱、人员稀少……这些因素制约着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浙江丽水市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破解之道,逐渐形成一套务实管用、行之有效的“党建十二法”,为有效解决“空心村”难题提供了有益尝试。
浙江丽水市,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市,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创业,大量的“空心村”随之产生。据统计,全市2725个行政村中,村里常住人口不足1/3的有525个,占19%;在村党员不足1/3的有302个,占11%,空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没人、没头、没力、没钱’是这些‘空心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当前山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在基层党建中最需要啃的一块硬骨头。”丽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胡侠说。
面对日益突出的治理难题,丽水市通过市委书记史济锡和组织部长胡侠领衔“空心村”党建项目,针对“空心村”党建工作到底该怎么抓,总结提炼了“阵地拓展法”“民情地图法”“抱团活动法”“统筹造血法”等党建十二法,着力破解“空心村”党建工作难题,有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传统的联系服务方式难以适应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阵地拓展、抱团活动,确保组织不空、教育不松
“没想到微信群里聊党建还这么热闹,效果这么好,感觉比简单一群人读读文件、看看书效果好多了,而且通过微信群还能对家乡的发展提提意见建议。”日前,丽水市庆元县驻义乌创业人员党支部书记胡玉玲边聊微信边说。
“空心村”党员群众大量外出,传统的联系服务方式难以适应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为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党建模式,丽水市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建立县、乡、村三级微信平台,开设“掌上议事厅”栏目,开展网上组织生活、网络微课堂等活动,引导党员对党内建设和村级事业进行讨论、决策,构建不受时空限制的党员教育管理平台,不断创新联系和工作形式,夯实党员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党员不断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为了让外出党员能有个“家”,从1999年6月开始,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先后在创业人员较集中的北京、温州、义乌等地建立了13个党组织,引导党员更好地服务外出创业人员。
“事业再成功,没有组织依靠还是很空虚。”在北京创业的景宁籍老党员、驻北京党支部第一任书记沈元科感慨道。
“丽水全市的流动党员有两万多人,占了农村党员30%,流动党员大部分来自‘空心村’,因此提升这部分党员的整体素质对‘空心村’党组织建设尤为重要。”丽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徐丽勇认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要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加强党组织建设,强化流动党员管理。
近年来,丽水市创新载体,推广实行组织“阵地拓展法”,因人因地设置党组织或活动小组,推动“空心村”党组织跳出本村、本地的固定模式,通过在流动党员集聚地、产业链上、互联网上等建立党支部和党小组,变固化为灵活、复杂为便捷,实现空间跨越,从而破除“空心村”党组织发挥政治功能的空间障碍。
丽水市松阳县新兴镇茶产业党群服务中心,下设茶叶种植、加工、流通、合作社、茶家乐等6个支部,52名党员联系覆盖45个产茶村、52个茶叶合作社、300多个茶叶加工户和1万多名茶农。当地组织部门通过在茶叶产业链上建党支部,把这些目标、志趣和利益相同的党员组织到一起,突出产业特色开展各类活动,党员参与热情高涨,既保证党员正常参加活动又发挥了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除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设立党组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丽水市还从整合组织资源入手,在“空心村”党组织中推行“城乡结亲共建”“强村带弱村促建”“小村抱团联建”等抱团活动法,把那些组织功能弱化、作用发挥不大、凝聚力不强的“空心村”党组织联合起来。同时,选派一批大村、示范村支部书记兼任“空心村”书记,通过补齐短板、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空心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强化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