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走起!做志愿者去……

2017年04月07日 09:40:18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昌禹、贺林平、李茂颖、孟海鹰、乔栋、颜柯、王沛

  春天带来的温暖,在人身上;志愿者带来的温暖,在人心里。让我们走近志愿者、倾听志愿者——

  4月6日,2017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巡回宣讲首场报告会在清华大学举行;2017 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开始……

  报告会以“ 西部志愿行青春中国梦”为主题,来自西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清华大学的8 名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分享了他们参加西部计划的心路历程。服务期满扎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托云牧场的邵书琴,曾服务于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文化体育局、现已扎根当地的王琳等人讲述了他们奉献西部、服务基层的青春故事和个人感悟,展现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这一计划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 至3 年的志愿服务工作,鼓励志愿者服务期满后扎根当地就业创业。项目实施14 年来,累计选派24 万人到中西部22 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100 多个县市区旗基层服务,先后有近2 万人在服务期满后选择扎根西部基层。

  今天,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近3000 万,志愿服务正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从7 个人到拥有50 多位志愿者的稳定团队……他们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感召而成长壮大

  “我们不是狂热的单车爱好者,我们是绿色出行的倡导者,当‘骑士’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带动大家一起低碳!”在广州,有这样一群倡导绿色交通、低碳出行的“80 后”“90 后”,他们称自己为“拜客”,也就是英文单词“Bike”的音译。他们的“头儿”,如今“拜客”绿色出行公益组织总干事陈嘉俊刚刚30 岁,年纪轻轻的他,“ 公龄(公益年龄)”已有7 年。

  从最初的7 个人,到如今拥有9 名专职员工、50 多位志愿者的稳定团队,7 年来,拜客小组日益壮大,一个个倡导绿色出行的活动相继“ 推出”:在微博发起“随手拍单车出行障碍”,利用新媒体传递改善单车出行环境的愿望;集合20 名地图、绘画爱好者,历时1 个多月绘制第一份广州单车出行地图免费分发给市民……

  陈嘉俊和他的小伙伴们只是当代中国志愿者群体的一个缩影。根据去年12 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发布的数据,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超过2825 万,志愿服务组织在册登记超过24 万个。再加上数量庞大的未注册志愿者,中国的志愿者总量已蔚为可观。

  陈嘉俊告诉记者,他的志愿者生涯源自一次“步步惊心”的出行。

  “上大学时,学校离家距离不算太远,就想着干脆骑单车吧。”可让陈嘉俊没想到的是,那时上学“简直是步步惊心”。原来,广州很多道路没有规划自行车道,各种车辆互相穿插抢道;骑车直行还常常遭遇岔路口密集进出的汽车、行人。

  “与其消极地吐槽、哀叹,不如积极行动,推动自行车出行状况的改善。”2009 年,陈嘉俊和“拜客”最初的组织者陈志君,以及另外5 名志同道合的年轻志愿者一拍即合,成立了最早的小组。

  在云南昆明市五华区幸福家园,为低保老人开办“爱心食堂”的王兰兰的志愿行动,则是为了她心里的一个人。2001 年,王兰兰的女儿小佳丽因病离世。“ 那个时候觉得活着都没什么意思了。”直到有一天,王兰兰发现了女儿生前的一本日记,里面有一句话:“我要成为一名慈善家。”

  “我一下子就醒了。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要把好事做下去,后来就有了‘爱心食堂’。”

  和王兰兰类似,“四平好人”卢宪刚热心志愿服务的起因也是一场变故。2008 年,当时35 岁的卢宪刚遭遇车祸,昏迷7 天醒来后,他开始思考:“活着,就要做些有意义的事。”从那时起,敬老院、福利院、孤儿学校、困难户家庭,常常都能看到卢宪刚的身影。

  而有时,改变一个人生活轨迹的可能只是一场讲座、一次无心之举——2015 年夏天,北京市五十中高中女生张昕玥跟妈妈听了一场关于孤独症患者现状的讲座,触发她和好友成立“Avalon 米粒心理工作室”关爱孤独症同学志愿团队的想法。2000 年,当时41 岁的“ 献血达人”慕海林路过太原市南宫广场附近的献血站,“稀里糊涂”地加入献血队伍。“ 几天后血液中心打来电话,说一名危重病人用了我捐献的血浆,已经转危为安。”随后,这位工作时间“ 三班倒”的基层铁警,至今已经在全国的100 多个城市献过血……

  志愿者们的故事不胜枚举,他们因为不同的缘由走上志愿者之路,又在各自的道路上播撒着志愿者精神的种子。“现在,做志愿者不仅高尚,而且时尚。总的来说,这要归功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道德意识的增强,以及榜样宣传的作用。这是一种正面积极的社会心理变化。”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说。

  缺资金、受威胁、遭诽谤……“他们觉得正确,便不会为一时挫折、误解、纠结等负面因素所困扰”

  “ 情况还好,没有发现什么异常。”3 月25 日上午,湘潭上游的株洲市清水塘霞湾港,“绿色卫士”湘潭大队的志愿者们乘坐保洁船,开始了每月一次的湘江巡查。江风中,毛建伟随意裹着一件外衣,专心查看一处排污口……

  2001 年以来,毛建伟加入湘潭市环保协会。霞湾港重化工企业云集,毛建伟经常和其他志愿者去排污口巡查,取水样送专业机构检测。2011年11 月8 日,霞湾港排污口水质指标出现异常,多亏了志愿者们的检测和举报,一家工业污水处理厂因违规冲洗底泥,被开出了94 万元的罚单。

  民间的监督力量凸显,阻力也随之而来——毛建伟常常会接到莫名的短信,威胁他少管闲事。

  一次去巡查湘潭某企业,志愿者们尚在企业门外,就被企业负责人带领的数十人围攻,直到110 民警到来才解了围。最后,肇事者被刑拘,企业被关了门;不过,毛建伟也受了伤。

  “这是最极端的情况,幸好次数很少。”如今,作为湘潭市环保协会的专职副秘书长,每月3000多元是毛建伟唯一的收入来源。投身环保十余年,积蓄早已消耗殆尽,“ 省着点花就好了。”毛建伟笑言。

  为了解决开销,王兰兰也是“能省则省”。她告诉记者,她每天早晨6 点就去郊区的蔬菜批发市场。“ 实在没办法的时候,还得到处要米要油,我常说自己除了脸不要,其他什么都要。”但王兰兰并不以为苦,“做这些不是为我自己,我豁得出去。”

  但有时,对另一些志愿者而言,“钱”的压力远不止于此。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