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绍兴:民间救援队传递公益正能量

2016年09月14日 10:23:52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陈戈 陈乙炳 王薇

  民间救援队如何更好成长?

  两架总价值1100余万元的罗宾逊R44直升机,水陆两栖车、越野救援车、冲锋舟、进口生命探测仪等装备一应俱全……2014年,义乌100多位企业家联合组建紧急救援协会,其“土豪”装备让绍兴的救援队好生羡慕。

  但绝不是每支救援队都像义乌的同行那样“不差钱”。“我们队里有的队员每月的工资才两三千元,购买一套潜水服就要花掉他们一个月的工资。”上虞蓝天救援队核心成员陈锡明说。

  “每次救援行动都是纯公益的,不收取任何费用。救援产生的费用也都是队员AA制分摊的。”新昌陆野户外救援队队长章志平说,公益是救援队存在的基础,一旦涉及利益,救援行动和队员的加入动机就变味了。从去年5月成立至今,他投入到救援队的资金已超过25万元。队员们投入也有不少,每次救援行动,吃饭、油费等折算下来,每人每天就要拿出100多元。为给队员节省费用,他不得已将救援范围限制在新昌当地。

  绍兴飞虎(志愿者)救援队大队长陈欣说,他有个朋友,是一名拳击馆的教练,这些年来一直在不停地往救援队里投钱。现在,虽然偶尔会有一些企业来赞助,但远远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除了钱,还有人的问题。陈欣告诉记者,对于一支民间救援队伍来说,人员规模效应决定了应急响应的能力。“像杭州公羊队常年保持在10万人左右的注册会员,一次事件的第一响应梯队,就不会少于20人。而我们的救援队,注册会员只有116人。这个规模在绍兴范围已经算不错了,但与杭州相比,差距太大了。”陈欣说,这里面固然有起步晚的原因,也有社会对民间救援队伍缺少认识和支持的原因。“每次招募新人,都会接到好多个电话。但对方一听说没有工资,吃惊之余,马上便挂了电话。”陈欣说。

  缺装备、缺培训、缺人脉、缺队员,长此以往,势必会使救援队的运转受限。“经费问题是各个救援队目前最迫切的难题。志愿者自己掏腰包参与救援,出了事没有保障的确影响大家的积极性。”绍兴文理学院教授田润刚认为,在单向支出式的志愿服务下,激情救援能走多远很难说。他的设想是,由单个公益慈善基金会专门出资或者多个基金会成立联盟来支持民间救援队的发展。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民间救援队伍,有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参与并且支持。”多位救援队队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吐露出这样的心声。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