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绍兴“清白泉” 清白而有德义

2016年09月06日 07:33:40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蔡琳 密良峰

  绍兴府山南麓的越王台,是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而建。越王台内有一眼古井,名曰“清白泉”,历经风雨近千年。此泉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有着不解之缘。

  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3月,范仲淹由润州移知越州。范仲淹知越州时,秉承范氏“千载家风”,勤政为民,留下不少政绩。他延聘名师,创办州学,开绍兴重教风气之先;深入民间,体恤民情,以己之俸禄救民疾苦;利用地方传统文化,教化吏民,化醇美俗,被后人传为佳话。

  当时的州署在今绍兴越王台与越王殿之间。一日,范仲淹带衙役去州署旁辟荒,无意中发现一口废井,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范仲淹有感于泉之“清白”,命曰“清白泉”,并在泉旁筑“清白堂”,构“清白亭”。

  随后,范仲淹又作《清白堂记》,以317字的篇幅,记述了从发现清白泉到建成清白堂的过程,篇末提出了“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的为官之道,倡导为官要“清白”,对民要有“德义”。在范仲淹看来,居官要清白廉洁,勤政为民,克己奉公,洁身自好。这与他后来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范仲淹治越时间虽短,可是在留老百姓记忆中的“清白”与“德义”却是永久。后人将范仲淹命名的清白泉严加保护,立碑颂扬;改清白亭为“范希亭”,以明“清白”之志;又在州署东侧建“范文正祠”,州署之前立“百代师表”牌坊。

  作为父母官,范仲淹始终恪守“清白而有德义”的为官之道,严于律己,以清白干事为操守,每天都要检点、督促自己。据《言行拾遗事录》记载,范仲淹有个习惯,每晚睡之前要回顾一天来的饮食开支及所做之事,如果两者相称,便“鼾鼻熟寐”,若是开支多而干事少,则彻夜难眠,思量着“明日必求所以称之者”。

  对于家人,他坚持“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乐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范文正公年谱》),清俭治家,严格要求。

  对于百姓,则是体恤民情,忧乐天下。据《宋人轶事汇编》载,范仲淹知越州时,民曹孙居中死后,遗下两个幼子和年轻妻子,生活十分艰难。他便乐善好施,以俸银百缗赠之。在他带动下,其他郡曹也纷纷解囊相助。

  古往今来,郡民称颂他的惠政,敬仰他的“清白”,怀念他的“德义”,并在比较中发现,“自汉迄今,守斯土者无虑数百人,莫贤于范公”(万历《绍兴府志》),把范仲淹推到至尊地位。

  1982年,绍兴市园林部门在越王殿下清理场地时发现了清白泉遗址,同时出土两块明代石碑。一为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十二月绍兴知府戴琥撰写的《复清白泉记》,另一块为《清白堂·清白泉记》。于是,清白泉遗迹在时隔960年后进行了第四次大规模修复。疏浚清白泉,重建清白亭,设立照壁,对明、清两块古碑予以保护,增立《重浚清白泉记碑》,重新镌刻了范仲淹的《清白堂记》碑。有关部门运用清白泉廉政教育基地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据统计,共接待15万余人次,参观团队120多批次。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