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绍兴:民间救援队传递公益正能量

2016年09月14日 10:23:52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陈戈 陈乙炳 王薇

  海上连续5天搜寻背都晒伤了

  今年8月16日晚,绍兴民防九龙救援队成员赶赴柯桥区稽东镇骆村的一个山腰水库,搜寻一名29岁的溺水村民。从晚上9点忙到8月17日上午9点,连续12小时没合眼。

  笨重的救生艇、沉重的发电机、搜寻杆,都是靠15名救援队员一一抬上去的,其间要经过狭小的山道,穿过夜幕下的茶园,试探陡峭的下坡路。

  水库很深,尤其是水库中间,救援杆根本碰不到底。而救援队员在落水区域的周围,来回几遍,都没有发现溺水村民。搜救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凌晨5点半,最终引领潜水员找到溺水者。一夜未眠的救援队员又扛起救生艇,抬起发电机,憋红了脸,拖着沉重的腿一步一步挪下山。

  这样的经历只是众多救援队员的一个缩影。

  “实施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救援”,这是上虞蓝天救援队最初的定位。由于地处曹娥江边,这支队伍成了名副其实的水上救援队。“5次救援中有4次是搜救溺水人员的。”上虞蓝天救援队核心成员陈锡明说。

  今年6月,上虞海涂一家三口被潮水卷走。上虞蓝天救援队连续5天进行搜救。

  “你都难以想象,海中央居然也会触礁。海上冲锋舟搁浅后,只能4人一组抬着它走,走20米停一停。上岸后一坐下就再也不想起来。”陈锡明说,涨潮时表面看浪头不大,事实上,4米长的冲锋舟根本无法抵抗这样的浪头。“一般我们会赶在涨潮前半小时上岸,但家属往往很激动,哭啊求啊,我们没等潮水平稳就下海了。”他说,在救援现场,他们经常一边紧张地搜救,一边还要充当安慰死者家属的“心理医生”。

  海上的阳光毒得厉害。“要不了多久,身上就黑白分明了,晚上睡觉都能感到背部疼痛,其实是皮肤被晒伤了。”蓝天救援队队长王培杨说。

  有的搜寻任务,光靠一支队伍无法完成。这时,往往需要兄弟救援队支援,紧密合作,互通有无。

  “人溺水后6小时会浮起来一次,48小时后又会浮起一次,之后尸体就很难找到了。”王培杨说,6月的那次海涂搜寻,第三天早上的搜救极为关键,于是他们赶紧在应急群里发布“协助”指令。“来自丽水、浦江、绍兴的救援队都赶来帮忙,一共召集了60多名救援队成员进行搜救。”他说,大家兵分几路,搜救范围迅速扩大,最终有一支救援队在对岸发现了孩子的尸体。

  “10万~20万元一套生命探测仪,四五千元一套攀岩服,只要开口,都愿意相互出借。”王培杨说,最近,嵊州一支救援队还专门派人赶到上虞,给他们队免费进行针对水上、山林等复杂地形的救援培训。

  走出绍兴,跨出浙江

  绍兴市民间救援力量壮大,受到各地重视。

  今年2月,发生了轰动全省的浙江浦江大畈乡建光村3名小孩失联事件。在几十支救援队伍中,有两支是从绍兴赶去的,他们也是最早一批进入山区搜救的队伍。

  一支是浙江民安公益救援中心绍兴支队。“每天走的山路都不下10公里。”救援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大雪压倒了不少树木,许多路段队员们匍匐前行,不少地方还得用开山刀开路。大家在山上只能吃点干粮,下午下山后才能吃上一口热饭。

  另一支搜救队伍是诸暨红十字会应急救援队。根据统一安排,他们和另一支来自桐庐的救援队负责搜寻13号区块,这也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块。在这个区块中有一个峡谷,落差达到了50多米。为了下到谷底一探究竟,救援队员绑上绳索缓缓下降,在谷底仔细搜寻。

  “当地要为我们安排住宿,我们不想给他们造成负担,离诸暨也不远,所以我们决定先回来,第二天一早再赶赴搜救区。”他说。

  记者了解到,这次大规模搜寻,有几千名搜救人员开展地毯式搜索,还投入了直升机、生命探测仪等设备。搜寻有多细致?搜救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或许能说明:第一天搜救时有一名队员的一部黑色手机遗落在了山上,结果第二天被其他队员找到了。

  绍兴飞虎救援队的文显晋是新柯桥人。2015年6月,他第一次随队里其他成员参与长江“东方之星”沉船的救援。在参与救援的5天中,除了在江中搜寻失联游客外,晚上就在堤坝岸边搭帐篷简单休整,吃自己带去的面包、泡面。“附近一家小店的老板,为了让我们少遭蚊子叮咬,先后送来蚊香、矿泉水等物资。”当地民众的纯朴,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