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勤廉水官强望泰

2016年11月09日 14:52:50 浏览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杜小林

  强望泰(1793-1844),今陕西韩城人。道光七年(1827)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强望泰先后八次出任成都水利同知,是清代任期最长的都江堰管堰官。

  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领导修筑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成都平原也正是因为都江堰的护佑,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

  强望泰深知都江堰对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自己所肩负的巨大责任。到任后,强望泰立即亲自视察各堰。他发现江中沙石淤塞的情况很严重,各堰笼堤也大半被冲刷损坏。“笼堤”是将石头放置在长条形的竹笼中,再将竹笼依次堆放而成的堤防。强望泰为此拜访了当地有学识的耆老,征询治水意见,阅读前代文献,以“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之法为依据,在当年冬天岁修时,要求“深去江底之碛石,低砌笼梗之层数”。第二年春天,他再去查看水势时,发现六字之法果然奏效,于是他下令要求遵照此法整修其余各堰。

  在治水的过程中,强望泰对前人总结的经验并不是盲从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检验其是否正确。道光七年在玉垒关下淘滩时,发现有一块巨石与山相连,周长有一丈许,有民夫说往年淘滩见到这块石头时就不再往下淘了。经过仔细观察与思考,强望泰认为这条经验不可靠,让民夫再往下凿一尺余,使其与江底持平。

  在长期的实践中,强望泰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治水经验,不仅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利专家,也成了造福一方的好官员。

  值得一提的是,强望泰每年冬季岁修时,不惧严寒,与修堰民夫同在工地居住。他平时生活十分简朴,总是节衣缩食,但是在修堰时却舍得捐出自己的养廉银。斗鸡台的对岸原本有个大沙堆,道光八年(1828),他捐出自己的养廉银雇请民夫将沙挑走,强望泰认为“沙堆一去,泄水入外江,堤工可以永固也”。

  今天在参观都江堰时,游客可以看到在一条笔直的堰功道旁,摆放了十二位古代管堰官的塑像,他们都是对都江堰有功者,其中十一人均着官服、官履,唯独强望泰一人身穿布衣,由此可见百姓对强望泰是如何的亲近。

  强望泰一生勤劳节俭、克己奉公,道光二十四年,他调任重庆府后不久就去世了,年仅51岁。蜀地的百姓不忘其恩德,从心底缅怀这位勤廉水官。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